「複利」這個詞近年來在台灣理財圈與社群平台上竄紅,甚至愛因斯坦都曾說「複利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不過,也有人認為在真實的人生軌跡與經濟結構下,多數人很難真正靠複利躍升成富裕階級。到底什麼是複利?這是機會還是幻象?以下將綜整多方看法和複利計算機,從第一線投資經驗到理論,帶你一探複利的全貌。
複利計算機
什麼是複利?

所謂「複利」,指的就是不只針對本金計算利息,而是連先前滾出的利息也一併納入,繼續產生利息。簡單舉例:如果你有 100 元,年利率是 5%,第一年結束後你會拿到 5 元利息,總金額變為 105 元;第二年利息則是在 105 元的基礎上再算 5%,不只賺到原本的 5 元,也多了利息,最後變成 110.25 元。雖然聽起來不多,但持續累積下來,時間一拉長就會滾出顯著的成長。
再者,許多人都會提到「72 法則」,它是個簡便的複利計算方式:假設你的利率是 x%,用 72 除以 x 就可以大致估計資金翻倍所需的年數。譬如,年利率若為 9%,那麼 72 ÷ 9 = 8,代表大約每八年你的本金就能翻倍。乍看之下,複利似乎像魔術一般,特別吸引那些希望靠投資累積財富的民眾。
複利的實務應用
(一)領先部署:越早越好
「若真的打算善用複利,應該越早開始越好。」,這觀念其實是對的。基於時間的力量,你投資越久,複利效果累積就越深。例如,一個人從 20 歲就開始每月儲蓄並投資,假設年化報酬率3 ~ 5%,到了 60 歲時會得到相當可觀的總資產。反觀 50 歲才開始加碼,一樣的本金投入,每月多存也很難追上 30 年時間所創造的滾雪球效益。
(二)分散投資,留意風險
複利能夠加速資產增長,但若忽略了風險分散,一個投資標的大幅虧損,同樣會透過複利加倍放大負面影響。像是餐飲、零售或其他景氣循環產業,經濟不佳時就容易變成投資黑洞,需多注意。此外,複利計算也包含借貸利息,如果負債利率高,依舊會以複利的模式迅速累積成龐大債務。
(三)運用稅制與帳戶優惠
長期投資也應考慮稅務因素。若是資產不斷滾入更多利潤,卻沒有合適的節稅、免稅或延稅安排,最終實際拿到手的淨報酬恐怕會被課稅吃掉不少。因此,需留意退休帳戶、基金、ETF、債券、股利再投資計畫等方案中的稅務機制與複利效應。
我的複利理財為什麼常遇到撞牆期?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坊間常說「只要有耐心,人人都有機會靠複利成為百萬、千萬富翁」,可實際上真正達到的人卻依然是少數?甚至,他們成為有錢人的原因根本也不是因為複利?
其中一個關鍵,在於大多數人無法「一輩子都在穩定工作並持續再投資」。

舉例來說,一個人從學生階段到進入職場,再到退休,往往分成好幾個階段:前期也許要繳學貸或房貸,接著要養小孩、支付家庭開銷,後期又得準備退休金及可能日益升高的醫療、看護或長照費用。理論上的「永續累積」在現實中被不斷的生活開銷、經濟壓力給削弱,也就是說,現實情況是多數人會在複利加速度成長前需要花費。
所以即使在你工作最穩定、收入最高的中年階段看似有能力存下更多錢,但往往很難讓複利曲線永遠朝天花板衝。
從社會現實層面看複利
(一)經濟指數成長的侷限性
談到整個社會的複利,有些經濟模型會舉「荒島經濟」做比喻:一開始因為一無所有,只要開發一塊新土地或建設基礎設施,就能創造超額的生產力,藉此推動下一波成長。
然而,一旦「荒島」被全面開發,資源幾乎被瓜分完畢,就不再有新的疆域可供擴張,整體成長的速度不可避免地會趨緩。像臺灣或者英國、美國這樣的先進或已開發市場,普遍面臨產業發展成熟、土地資源有限的困境,經濟成長率的最終,本就不易維持在高水準。
(二)資產價格上漲與「中產階級」的消失
當社會邁向成長極限,擁有大量資本或資產的人仍可持續以 4%、5% 甚至更高的報酬率滾出資本,卻常常不是靠開闢新的經濟疆域,而是依賴高額資本去競購原本市場上已有的資源,包含土地、房產、股票甚至各類稀有收藏品。
對一般中產家庭來說,房價和物價的上漲,並不代表手頭就真的更寬裕;反而可能逐漸被迫在高房價與高生活成本中苦撐,讓財富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上,形成所謂貧富差距擴大或中產階級塌陷的社會現象。
改變觀念,複利只是工具
歸根究柢,複利並非人人都能一步登天的萬靈丹,而是一種需要正確運用的金融工具。有效管理這三者:資金、風險與時間的平衡是關鍵,大多數人都能透過複利的力量逐步積累財富。雖然社會結構、個人財務壓力和投資環境會帶來挑戰,但這不代表複利的效益就無法實現。
因此,對一般投資人而言,成功利用複利的關鍵在於:提早開始,即使金額不大;持續投入,保持紀律;多元分散,降低風險;理性規劃,避免過度消費;提升金融知識,做出更明智的決策。複利不是魔法,而是一種長期堅持的智慧選擇,透過正確的策略和心態,它依然是大多數人可以掌握的財富增長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