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金管會與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外資在今年三月呈現大舉淨匯出的情況。金管會統計顯示淨匯出近2000億新台幣,創下兩年多來的單月新高;然而,央行若加計股利盈餘匯出,總金額更高達約4300億新台幣。這波龐大的資金外流,不僅導致台股三月重挫,也讓新台幣匯率承壓,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外資後續動向。
金管會證實,外資淨匯出近2千億
金管會於本月7日公布最新統計,外資在今年3月份淨匯出金額達到57.92億美元,若以3月底匯率33.182元換算,約合新台幣1922億元。這個數字不僅終結了今年1月、2月連續淨匯入的趨勢,更是創下自2023年以來最大的單月淨匯出金額,顯示外資態度明顯轉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的累計數據也由正轉負。相較於今年前兩個月合計仍淨匯入約40.95億美元,3月的單月大額匯出直接扭轉了局面,使得2025年第一季外資累計呈現淨匯出17.03億美元(約新台幣565億元)。這與去年(2024年)第一季外資大舉淨匯入高達152.08億美元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伴隨著資金撤離,外資在股市的操作也相當驚人,3月份大舉賣超台股達到新台幣6045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最高賣超紀錄,也讓台灣加權指數在3月重跌了2357點,跌幅超過10%。
含股利匯出更高達4300億
相較於金管會統計的淨匯出(主要指本金的進出),中央銀行從更廣泛的角度觀察資金流動。央行外匯局長蔡炯民指出,若單看外資匯出的本金部分,約為57至58億美元,這與金管會的數字相近。然而,若加計外資領到的股利盈餘後再匯出的金額,3月份實際流出的資金規模遠高於此,總計高達13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4300億元。
蔡炯民特別提到,「有一些大的股票配息後(外資將股利)匯出」,是造成這次龐大匯出金額的重要原因之一。龐大的資金匯出需求,自然也對新台幣匯率造成壓力。3月份美元指數雖然走弱,但新台幣兌美元反而逆勢貶值了1.19%。為了維持匯市穩定,蔡炯民也透露,由於市場供需略有失衡,央行已在匯市進行「一些調節」。儘管外資大舉匯出,但受惠於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以及主要貨幣對美元升值等因素,台灣3月底的外匯存底金額仍較上月微幅增加了4.38億美元,來到5780.22億美元。
為何外資大舉撤離?時機點引發關注
市場分析認為,外資在3月份的大動作可能包含多重因素。首先,台股在先前一段時間累積了不小的漲幅,部分外資選擇在相對高檔獲利了結,將資金匯出。其次,如同央行所言,3月適逢部分大型權值股的除息旺季前後,外資領取股利後將盈餘匯出海外母公司,本就是常見的季節性操作。
此外,雖然美國前總統川普的關稅議題是在4月初才正式浮上檯面,但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早已瀰漫市場。部分外資可能基於風險趨避的考量,預先調整其在新興市場的部位,選擇將資金移往相對安全的資產。新台幣匯率的相對弱勢,也可能降低了外資持續持有新台幣資產的意願。回顧歷史,過去幾年3月份也曾出現外資淨匯出的情況(如2020、2021、2022年),但今年的規模特別顯著,且是在年初連續匯入後的大幅轉向,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不過,投資人也無須過度恐慌。根據央行統計,截至3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市價計算,連同新台幣存款餘額共計仍達7089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的123%;而金管會統計的外資累積淨匯入存量也還有約2816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9.34兆元)。這顯示儘管3月出現大額流出,但外資在台灣市場仍握有相當龐大的部位,並非全面撤離。未來外資的動向,將持續受到全球經濟情勢、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台灣自身的產業基本面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值得持續密切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