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da Nissan 合併新進展!2026 年即將誕生全球第三大車廠

分享

近年來,車壇話題不斷,尤其面對電動化與中國車廠競爭的壓力日益升高,Honda 與 Nissan 終於在 2024 年底正式宣布進入合併談判,目標於 2026 年成立共同控股公司,成為僅次於 Toyota 與 Volkswagen 的全球第三大車廠。

這次的合併計畫同時也邀請了與 Nissan 有密切聯盟關係的 Mitsubishi 一同納入討論。究竟這場「三強聯手」能否成功帶領日本汽車產業重新站上世界舞台?以下從合併背景、挑戰與機會、產業影響等面向為你一次整理,解析這起備受矚目的合併案。

為什麼 Honda 與 Nissan 合併?

Honda Nissan 合併 記者會
圖/Honda

1. 電動化轉型的巨大成本

全球車廠正加速轉向電動車(EV)與智慧車輛(SDV),但龐大的研發成本與快速迭代的技術,對規模較小、財務狀況緊繃的車廠而言是極大挑戰。

Honda 和 Nissan 雖同樣擁有多年燃油車開發經驗與不錯的市場口碑,但電動化投入在中國及歐美市場仍顯不足,加上因應自駕系統及軟體定義車輛的技術難度,雙方亟需整合研發資源、降低營運成本才能有機會突破。

2. 中國車廠與新創勢力的崛起

以 BYD、SAIC、吉利等為首的中國車廠,近年來在 EV 與 Hybrid 領域持續突飛猛進,不但在中國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更積極進攻歐美及全球市場,再加上 Tesla 與其他新創車廠的強勢競爭,導致日系車廠的市占率快速萎縮。

Honda 與 Nissan 合併後可望在車輛平台、零組件採購、研發成本等多方面整合,在產品布局與價格競爭上力圖趕上中國車廠的步伐。

3. 銷售低迷與財務壓力的隱憂

Nissan 過去與法國 Renault 的聯盟關係多有波折,再加上高層人事風波、管理不穩,導致中國與北美市場銷售不振。2024 年至今財報顯示,Nissan 產能過剩與營運虧損壓力陸續浮現,已經宣布裁員並減少全球產能約 20%。

此外,Honda 雖在摩托車與油電車領域依舊擁有相當聲量,但在中國電動車市場也呈現銷售下滑的警訊。兩家車廠若能藉合併強化品牌、擴大市場規模,藉此降低企業倒閉或被邊緣化的風險。

合併架構與未來計畫

1. 共同控股公司與上市計畫

根據雙方簽署的諒解備忘錄(MOU),Honda 與 Nissan 預計在 2025 年 6 月前敲定最終協議,並於 2026 年 8 月之前,在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立新的「共同控股公司」。屆時 Honda 與 Nissan 的股票都會下市,轉由共同控股公司發行的新股於市場交易。

Honda 的市值規模與獲利能力目前仍相對穩健,加上 Nissan 期待在電動化與全球市場更有競爭力,雙方若能順利融合,將誕生一個年營收上看 30 兆日圓的超大型車廠。

2. Mitsubishi 的角色定位

身為 Nissan 大股東的 Mitsubishi,長期以來都在 Nissan 聯盟體系中發揮「補足產品線」的作用。這次三方皆表示,Mitsubishi 會在明年 1 月之前決定是否正式加入控股公司,若成局,將有機會把「Honda + Nissan + Mitsubishi」的市佔進一步推向全球前三強。

Mitsubishi 在東南亞市場擁有一定的客群與輕型商用車優勢,若能合流,有望讓新集團在新興市場具備更大發揮空間。

3. 整合研發與生產,降低成本

合併完成後,Honda 與 Nissan 可望優化全球工廠資源共享,包含車用平台、零組件以及關鍵技術的研發,進而有效整合供應鏈。

規劃中也提到要統一電池、底盤與車載系統的開發,並持續推進車輛自動化、互聯網服務等領域。透過規模經濟,預計在全球汽車與智慧出行領域掌握更大的成本優勢與產品競爭力。

車廠合併的國際前車之鑑

1. DaimlerChrysler 與 Stellantis 的失敗案例

汽車業歷史上,不乏國際大型併購卻以失敗收場的案例。1998 年德國 Daimler-Benz 與美國 Chrysler 宣布合併,雖曾短暫閃耀卻終歸分道揚鑣。原因除了文化衝突,還有組織與決策權分配上的問題。

之後 2021 年 Fiat Chrysler 與 PSA 再度合組 Stellantis,雖成功整合多個品牌,但近期銷售與獲利依然面臨壓力,核心戰略也面臨考驗。

2. Nissan-Renault 聯盟的浮沉

Nissan 與法國 Renault 結盟曾一度是國際間矚目的跨國合作典範,但也因為領導層人事問題與股權分配爭議,最終演變成 CEO Carlos Ghosn 被捕、雷諾日產合作關係降溫的結局。

此案例顯示,即使雙方在產品線與技術合作上取得綜效,也難免會因為管理層的「權力之爭」及文化差異而瓦解。

3. Hyundai 與 Kia 的成功案例

當然,車廠之間也有合併成功案例。韓國 Hyundai 與 Kia 自 1998 年起形成合作架構,透過平台與研發的整合,成功在全球市場提升市佔率。

兩者共用零件與技術,又保有各自的品牌定位與行銷。對 Honda 與 Nissan 而言,若能在產品發展方向、組織運營和品牌管理上協調到位,或許能複製 Hyundai-Kia 在全球市場的成功模式。

對全球市場與車主的意義

1. 雙品牌繼續並存,各自強項互補

依照目前雙方釋出的訊息,Honda 與 Nissan 在合併之後,仍會以各自品牌獨立運作。

Honda 在摩托車與油電技術方面的經驗,以及 Nissan 在越野與電動車(如 Leaf 等)領域的基礎,兩者若能互相補強,未來推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車型機會相當高。

2. 電動與智慧化新產品加速推出

新集團整合後,最受車迷關注的莫過於電動車的新車規劃。Honda 和 Nissan 皆已表示將加速在中大型 SUV、市場主力轎車及跨界休旅的電動化布局。

搭配平台、研發資源共享,並導入 Mitsubishi 的小型車專長,未來產品線勢必更加豐富,也將有助於在高競爭的北美與中國市場重整旗鼓。

3. 售後服務與車主體驗的改革

若合併能帶來更統一、更大規模的經銷通路與售後服務體系,車主在保修、維護及更新系統上,將有機會得到更一站式與更高效率的服務。

此外,電動車時代的數位服務將扮演關鍵角色,新集團也有機會加快 OTA 軟體更新、充電基礎建設整合等附加價值的推廣。

未來的組織融合及市場競爭

1. 組織文化與人才整合

兩大日系車廠文化雖同出一徹,但多年的市場策略與管理習慣並不相同。如何順利整合組織人員與管理層,以及確保研發與生產團隊無縫合作,將是合併成功的關鍵。

歷史告訴我們,組織協調及權力分配若出問題,將可能拖累全局。

2. 政府與投資人的壓力

合併進程中,難免會遇到各國政府在就業與產能的干預,特別是雙方在美國、中國與日本都有重要工廠,一旦涉及裁員或關廠,就可能引發政治與社會壓力。

對投資人而言,則要看這筆合併能否真正帶動營運績效、在股市與財務面創造利多。

3. 產品差異化與全球行銷布局

最後,成功的車廠合併不僅要有成本上的優勢,也要維持產品與行銷的差異化。如何在全球市場佈局時,讓 Honda 與 Nissan 同時保持獨特定位、又能共享資源?這將成為新集團在中國、北美、歐洲等區域擴張的關鍵戰略。

延伸閱讀
日本5大汽車製造商面臨獲利下滑挑戰
Nissan因獲利不佳宣布裁員9000人,CEO自願減薪一半
本田與日產要併購了嗎?日系汽車巨頭合力搶攻電動車市場

推薦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

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