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貿易順差近兆美元創歷史記錄

2024年中國貿易順差突破近1兆美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引起全球各國高度關注。雖然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的需求看似依舊強勁,然而在中美關係緊張、歐美關稅措施頻出,以及中國內部房市低迷等多重壓力之下,這份看似亮麗的成績單背後其實隱含了複雜的產業與外交風險。下文將綜合近期資訊,帶大家一探中國外貿與全球經濟的微妙互動。

中國經濟出口大增、內需卻不振

若只看2024年中國的出口數字,可說相當驚人:全年出口總值高達3.58兆美元,進口則維持在2.59兆美元上下,兩者相減便是近1兆美元的貿易順差。尤其在12月單月出口成長率達兩位數的帶動下,整體外銷業績更顯亮麗。

目前觀察中國廠商之所以急速擴大出口,一方面是因為海外需求穩定成長,另一方面則來自廠商「預先出貨」的操作心態,他們擔心新一波關稅或貿易壁壘可能在2025年浮現,於是搶在不確定因素出現前先行生產與出貨,讓12月出口數據格外突出。

不過,外貿的繁榮並沒有延伸至中國內需市場,中國房市持續低迷,導致眾多房地產從業者失業,進而衝擊家庭消費能力。加上中小企業的經營信心不振,使得國內民眾對於大額支出與進口商品的需求明顯保守。這類「外強內弱」的經濟結構,也讓官方在面對今年「要不要繼續以外貿促進經濟發展」的決策上出現兩難。

中國工廠大量擴張產能

仔細分析中國的外銷商品組成,汽車、太陽能板以及其他各類高階製造產品皆是出口表現最搶眼的領域。從電動車、工業機器人到3D列印設備,中國企業近年在技術升級與成本管控上進步神速,逐漸在國際市場上搶占份額。

當前各國政府都十分憂心:中國藉由龐大國家資金與政策扶植,建立了堅強的產業供應鏈,並挾低廉價格與規模經濟優勢快速擴散全球。尤其在電動車領域,中國已超越多個傳統汽車出口大國,連原本依賴進口的航空領域,也出現中國企業試圖突破西方飛機製造商壟斷的跡象。

然而,強勢的產能擴充也埋下了「過剩生產」的風險。從鋼鐵、太陽能到電動車電池,各產業之間都面臨價格競爭、庫存壓力及貸款負擔。銀行體系多次釋放大筆資金紓困,短期或能穩住就業,但是否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問題,仍是外界密切關注的焦點。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美中歐貿易關稅風暴恐將捲土重來

中美貿易緊張關係早已是全球目光所在,自美國對中國祭出一連串關稅措施後,仍沒有顯示出放鬆態勢的意願,依舊計畫對中國部分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尤其電動車、太陽能板等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產品,更是美國主導的「出口管制」重點。

歐洲方面也沒有閒著,歐盟去年提高了對中國汽車與部分製造品的關稅與反傾銷稅,並在電動車議題上頻頻出手,試圖保護本土產業。

部分新興國家如巴西、土耳其、印度與印尼等,同樣透過關稅或技術規範,阻擋中國商品進一步侵蝕本地企業市場空間。這些接二連三的貿易防禦措施,正使全球供應鏈變得越來越複雜。

台灣企業需未雨綢繆

從2024年的近兆美元貿易順差、12月出口成長到近期各國對中國的關稅施壓,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強勢出口」仍有相當的後勁,短期內未必出現頹勢。但面對國際貿易爭端與內部產業過剩問題,中國自己也處在高風險的轉型關口。若其房市與內需無法回穩,即使有外銷支撐,經濟結構長期發展恐難以健康。

對台灣來說,中國向來是巨大的製造競爭者與市場機會並存的夥伴,接下來一年,我們或許能期待部分國際訂單轉移,但也得戒慎恐懼,不可忽視產業鏈因關稅、法規或國際政治壓力所面臨的變化。如何利用既有的研發與人才優勢,積極尋找新合作模式、拓展多元市場,不僅攸關台灣企業能否分得商機,更是面對全球經濟變局的一次關鍵考驗。

延伸閱讀
中國火速反制美國關稅問題!啟動Google反壟斷調查
川普二度就任衝擊南韓金融與競爭政策,市場憂心保護主義升溫
2024年中俄貿易創歷史新高,美國制裁挑戰下持續拓展經貿版圖

事實查證與資料背景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