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產業兩大巨頭Honda與Nissan,原先預計合併成全球第三大車廠,卻在短短幾週後宣布終止併購談判,轉而採取更彈性的戰略夥伴關係。
由於全球電動車趨勢與智慧化技術的競爭激烈,再加上產業正面臨中國車廠如BYD、MG以及特斯拉等強敵來勢洶洶,雙方原本希望以合併方式擴充規模、分攤研發成本,卻因合作結構與管理權調整問題,最終選擇各自保留獨立營運。
Nissan 與 Honda 的全球第三大車廠野望
這場合併談判最早在去年底就已傳出風聲,當時Honda與Nissan均表示,他們打算在電動車與智慧移動領域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係,若雙方成功合併,市占規模可望僅次於Toyota與Volkswagen。
甚至連Nissan的長期戰略夥伴Mitsubishi也參與初步商討,企圖透過三方聯手,實現世界級市占霸主。然而隨著談判深入,Honda提出的新方案是由自己成為母公司,Nissan則淪為子公司,這一點顯然與當初協議要組成新控股公司的構想相左。
不少產業分析師認為,Honda對Nissan的財務與管理狀況並不放心,尤其Nissan近年陷入資金短缺、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且曾面臨龐大的債務到期壓力。因此Honda雖想借重Nissan在電動車領域的技術基礎,卻難以在管理結構上讓步。
財務壓力與新科技的雙重夾擊
事實上,Nissan的困境不僅是內部財務狀況,還包括市場競爭壓力激增。隨著中國車廠不斷擴張,許多歐美以及日本傳統汽車品牌都得面臨中國電動車品牌帶來的價格與技術衝擊。
根據Honda最新財報顯示,雖然在中國市場上的汽車銷售表現不甚理想,但靠著摩托車銷售的成長,整體營運仍能保持利潤增長。Honda高層也多次提到,希望能自立自強地投入電動車與智慧車輛技術研發,並在市場波動加劇的情況下,透過靈活的合作模式維持決策自主。這也解釋了為何Honda最終選擇不以平等的方式來跟Nissan結盟。
雙方退守改採戰略夥伴關係
雖然併購談判宣告破局,Honda與Nissan仍強調將會在戰略夥伴架構下合作,雙方發布共同聲明指出,此種彈性模式或許更能應對全球汽車產業的快速變化,也能保有各自品牌的獨立性和決策效率。
接下來產業關注的焦點,將放在Nissan如何尋求更多外部支援,或重新調整與其他車廠合作的可能性。外界也在觀察Mitsubishi會如何因應;至於Honda方面,經過這場談判後,勢必會更慎重評估任何形式的合資或合併計畫,以免面臨管理權或財務疑慮的爭議。
延伸閱讀
日產 Nissan與本田 Honda合併破局?傳考慮鴻海等新夥伴協助電動車轉型
Honda Nissan 合併新進展!2026 年即將誕生全球第三大車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