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升溫與美方政策調整影響,越來越多西方科技企業陸續採取「Anything But China(除中國以外的任何地方)」策略,積極尋找替代生產基地,從原本的「中國+1」模式演變為更徹底的轉移行動。
包括半導體、AI伺服器及各類關鍵零組件等多重領域,都已開始或計劃在馬來西亞、越南、墨西哥等地擴充生產線。
中國供應鏈外移腳步加快
自美國總統川普時期祭出關稅措施以來,西方科技產業對中國供應鏈的疑慮就已逐漸浮現,同時,美國也在半導體領域加大管制,運用《美國晶片法案》限制企業於中國擴產先進晶片,迫使多家美企與國際大廠紛紛選擇至東南亞或南美等地投資,以免受制於此類政策約束。
以半導體產業為例,輝達及邁威爾等大廠,已在越南和馬來西亞布局新研發或生產據點。此外,COVID-19 期間中國多地實施嚴格封控,導致 iPhone、汽車等眾多產品陷入供應不穩,也成為推動企業加速轉移的催化劑。
馬來西亞半導體工業協會主席黃秀海表示,科技公司正由「即時生產」轉向「以防萬一」,預期將有更多前端製造與關鍵零組件生產移出中國。
而標準普爾近期報告則指出,這波供應鏈轉移顯現更多上游生產跟著撤離。一些美國高科技公司如應用材料、科林研發以及其他獲得美國政府補貼的廠商,都被要求十年內不得在中國擴充半導體生產,進一步鞏固「ABC」策略的基礎。
「Anything But China」
早期「中國+1」策略多著重在將最終組裝產線分散至其他國家,而如今轉移的「Anything But China」層級已延伸至高價值零組件,例如感測器、印刷電路板和電力電子設備等。
這種移動不僅需要大量機械設備與資金前置投資,還會牽涉供應商切換、工程人才重新培育與認證等問題。一旦企業決定斥資在海外新設廠,往往意味著較長期且不可逆轉的調整,不再是短期問題。
外資湧入東南亞、南美
根據多項統計,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近期外商直接投資金額明顯攀升,皆受惠於科技業者撤離中國的趨勢。例如:馬來西亞檳城已吸引 Intel、美光等廠商注資,建構先進芯片封測與組裝基地;越南為吸引半導體人才與技術,也祭出稅務優惠並強化研發條件。
部分中國供應商在西方客戶要求下,也開始加速海外設廠,將組件或部件生產線搬至泰國、墨西哥或東歐國家,以確保能持續承接大型訂單,不至於在整體「脫中」浪潮中錯失商機。
但是,雖然「Anything But China」聲浪持續高漲,但要在短時間完全脫離中國供應鏈並非易事,因為中國的基礎建設完善,勞動力、原物料和生產效率等條件長久以來深深嵌入全球製造體系,若全面撤出,成本可能增加 15% 以上。所以未來這個「ABC」策略是否真正改寫世界工廠的格局,仍需要持續關注。
延伸閱讀
川普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管制擬擴大!美中晶片戰影響範圍延伸多國
Apple 投資美國宣布再加碼!豪砸 5000 億美元,AI 伺服器將於德州組裝
川普考慮對汽車、藥品與晶片祭出25%關稅!全球貿易再現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