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管制擬擴大!美中晶片戰影響範圍延伸多國

分享

美中之間針對半導體產業的角力看似並未因政權更迭而趨緩,反而在新任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持續升溫。近來多家美國半導體設備大廠,包括應用材料、科林研發等,陸續在財報與法說會上釋出對中國市場不確定性的警訊。

外界普遍認為,這與川普正在推動的出口管制升級有關,尤其他強調將繼承並強化前任拜登政府的對中國技術封鎖後,市場普遍擔憂美中晶片戰將再度加碼,對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帶來新一輪衝擊。

川普延續拜登半導體政策,力推日荷同步限制

川普政府近期與日本及荷蘭官員會談,討論進一步限制當地廠商,例如東京威力科創 Tokyo Electron、荷蘭光刻機巨頭 ASML,對中國提供先進設備維修與技術支援。事實上,這與拜登時期的構想類似,只不過先前雙方雖達成口頭共識,但礙於各國內部猶豫,最終未有實質落地。

如今川普團隊顯示出更積極的態度,盼能正式推動盟友一同鎖住中國晶片製造能力,從設備維護等細節處下手,讓中國企業取得並維持先進製程的難度進一步提高。 此外,傳出川普政府也考慮擴大對輝達專為中國市場所設計晶片的出口限制。意味著未來想出口大量高階 GPU 至中國,將面臨更繁複的審查程序。

中國自給自足目標推升替代性

實際上,從美國半導體設備大廠最近的財報就可以看出一些徵兆。應用材料表示,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已經從一年前的45%下降到31%。而且他們的財務長還預計,下一季這個比例可能還會再降約五個百分點。另一家設備商泛林集團也透露,他們近期的中國業務,跟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一成以上。

這些數字顯示,曾經非常依賴中國訂單的企業,現在正面臨出口管制升級、客戶猶豫投資,以及中國官方加速發展自己的設備等多重壓力。

不過,在某些領域,美國企業還是暫時保住了市場地位。例如,科磊在量測檢測設備方面,因為中國目前還沒有可以直接替代的產品,所以還能維持一定的銷售量。所以,以成熟製程為主的中國廠商,還是需要基礎的生產工具,短期內很難完全擺脫外國設備,這也是部分美國企業暫時還能接到訂單的主要原因。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美國加速各國在地生產

為了降低供應鏈的風險,美國、日本等國開始加強在自己國家或是在友邦的晶片生產計畫。日本重新啟動國內晶片生產線、台灣深化先進製程的投資,美國也積極吸引大廠到美國設廠。雖然東南亞和印度也被視為未來有潛力的地區,但短期內這些地方是否有辦法取代中國龐大的基礎製造和廣闊的內需市場?市場專家們普遍有些疑慮。

而印度雖然有意發展高科技產業,但在基礎設施和整個產業鏈的建立上,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趕上。就連美國國內新增的晶片廠,似乎也無法馬上匹敵中國市場的生產和銷售規模。

從中短期來看,這場持續擴大的「美中晶片戰」,勢必會在市場供需、全球產業鏈配置,以及技術研發方向上引發更多的動盪和變化。

延伸閱讀
Apple 投資美國宣布再加碼!豪砸 5000 億美元,AI 伺服器將於德州組裝
川普考慮對汽車、藥品與晶片祭出25%關稅!全球貿易再現衝擊
西方科技業掀「Anything But China」浪潮?供應鏈加速撤離中國

推薦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

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