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羅拉多州一位名叫 Kate 的帕金森氏症患者,近日成為全美首位在臨床研究以外情境下,成功啟用「自適應式深腦刺激」技術的案例。這項最新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新療法,能透過即時調節電刺激,為患者量身訂做治療,讓原本顫抖不已的手臂大幅穩定。相關研究團隊與國際合作機構皆指出,此突破將帶給數以百萬計深受帕金森氏症困擾的患者全新希望。
什麼是帕金森氏症?治療的困難點是什麼?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影響運動、平衡與協調能力的神經退化疾病,全球約有一千萬人罹患。長久以來,帕金森氏症的用藥雖能控制部分症狀,但往往伴隨龐大的經濟負擔與難以忽視的副作用,例如:患者可能會出現「開關現象」,導致容易出現肌肉痙攣、嚴重倦怠等症狀,更容易面臨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的困擾。正因如此,深腦刺激手術在過去三十多年受到關注,成為較嚴重或藥物難以穩定控制患者的一大選項。
首位受益患者現身分享
今年 75 歲的 Kate,於 2019 年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她原本不斷嘗試用藥、調整劑量,卻仍時常飽受手部顫抖與行動不便之苦。
她在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茲分校的診療團隊指導下,先接受植入電極,再於上個月正式啟動自適應式深腦刺激技術。她感動地表示:「我有孫子孫女,真的很想看著他們長大。現在感覺就像獲得了新的力量。」Kate 的伴侶 David 也表示希望將來能有更多人受惠。
深腦刺激如何運作?
傳統的深腦刺激類似於腦部的節律調控器,透過植入顱內的電極,不斷發送規律電流,以減緩帕金森氏症患者的顫抖與僵硬症狀。不過,傳統深腦刺激設定相對固定,難以因應患者生理狀態或症狀起伏所做動態調節。相較之下,自適應式深腦刺激則能透過即時讀取大腦神經訊號,在檢測到異常活動時自動調整電刺激強度。
這項即時反饋的關鍵技術來自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包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以及多家醫療與學術機構的共同努力。他們辨識出深腦內的特定生物標記,再透過演算法,以電腦程式來協助刺激器裝置看懂並因應大腦訊號變動,減少患者因長時間、固定強度刺激而產生的副作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
除了科羅拉多的臨床示範外,這套名為 BrainSense 的技術在歐洲已有數據累積,並於近期獲得美國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這次批准後,美國境內多家醫學中心已積極部署相關設備,據科羅拉多大學團隊透露,他們僅在接下來的幾週,就已安排多名患者進行手術或重新程式設定,顯示這項技術應用的迫切性與潛力。
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材公司美敦力在 2 月下旬宣佈了此新系統正式獲批的消息,同時也介紹了一種新開發的電極識別模組,可縮短患者於臨床診間進行初步設定的時間。 臨床研究顯示,自適應式刺激不僅能更精準控制帕金森氏症的震顫與動作障礙,也可有效減少副作用與醫師調整參數的時間。
新療法未來發展
雖然此技術尚無法根治帕金森氏症,但針對患者最棘手的動作障礙及顫抖,已能顯著提升日常活動品質。接下來,研發團隊與臨床專家也在探討這項技術,是否可拓展應用至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如顫抖症、肌張力不全或癲癇等。
對台灣來說,人口結構逐漸老化,帕金森氏症患者數量勢必持續增加。隨著醫療及健保資源的提升,未來,台灣醫院是否也能導入這樣的先進技術,幫助患者獲得更精準、高效率的治療,同時減少照顧者與家庭的負擔仍有待觀察。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國際合作與科學研究不斷深化,期盼更多患者能透過此創新科技,重拾對未來的信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