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可以吃幾顆蛋?最新研究與健康重點一次看

許多台灣民眾對一天可以吃幾顆蛋這件事抱持疑問,怕膽固醇飆高、擔心心血管出問題。近年醫界研究陸續指出:單就雞蛋中的膽固醇來看,並非所有人都必須嚴格限制;真要顧好血脂,反而得多注意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雞蛋營養價值、膽固醇迷思,以及哪些族群需要特別留意攝取量。

一天可以吃幾顆蛋?專家、研究建議與做法

對一般身體健康、沒有三高或慢性病的成年人,多數專家傾向建議一天1至2顆蛋屬安全範圍,或每週6至7顆依舊不大會提高罹患心臟病風險。也有研究指出,一天吃3顆蛋對部分人來說仍在容許範圍,但礙於每個人的體質、基因和整體飲食狀況都不同,並無絕對固定的「最佳份量」。

最實際的做法,是將整體飲食控制好:減少高飽和脂肪、高糖份與高熱量的食物,多補充蔬果、全穀類與優質蛋白質,才能更有效維持血脂平衡。

三類族群要特別注意蛋的攝取量

雖然醫界已有「蛋黃解禁」的聲音,但以下三類族群仍需謹慎控制,每天或每週吃幾顆蛋,最好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1.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血糖偏高,使身體在代謝脂質時容易出現壞膽固醇上升、好膽固醇下降的情況,可能導致血管阻塞、心血管風險提高。過量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可能對糖尿病患的心臟健康更不利。

2. 慢性腎臟病患者要注意

腎臟受損者對蛋白質的利用及代謝能力較差,若一天吃太多蛋,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引發腎功能惡化或其他併發症。

3. 膽固醇過高者要注意

若已經被診斷為高膽固醇血症、高血脂症,或家族有遺傳傾向者,需嚴格留意每天的膽固醇總量。蛋黃雖不一定要完全避免,但建議詢問醫師或營養師,評估日常蛋量是否需要限縮。

總而言之,雞蛋的膽固醇雖一度令許多民眾卻步,實際上只要控制好整體生活型態,追蹤血脂指數並依個人健康條件做調整,多數人每天吃1至2顆蛋並不算過量。搭配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才是維持心血管與全身健康的真正關鍵。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飲食膽固醇 vs. 血中膽固醇

過去一直有種說法,認為每天只能吃一顆蛋,否則會造成膽固醇偏高。然而,醫學界近年的共識是,食物中膽固醇並不是造成血中膽固醇過高的「唯一兇手」。因為人體大約八成的膽固醇,其實是由肝臟自行合成,只有大約兩成來自飲食。更重要的是,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才是讓肝臟「製造」壞膽固醇的主要關鍵。如果日常有過量攝取炸物、精緻糕點或加工食品,又缺乏運動、抽菸習慣沒戒,再少吃蛋也可能使膽固醇飆升。

但這並不代表人人都可毫無限制狂嗑雞蛋。部分研究發現,蛋攝取過量、搭配飲食裡還有其他高膽固醇食物時,對特定族群的血脂指數可能仍有影響。總結來說,蛋黃固然含高膽固醇,但攝取會不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或膽固醇失控,還要回歸個人體質與整體生活習慣。

雞蛋營養與熱量

雞蛋堪稱營養密度高的食材,蛋黃中蘊含豐富維生素A、B12、D,以及鈣、鉀、磷等礦物質;蛋白除了高蛋白質,也有部分維生素B群與葉酸。一般而言,一顆約60公克的雞蛋,熱量約70多大卡、蛋白質約6至7公克,同時還能提供卵磷脂等成分。對多數身體健康正常的人來說,適量吃蛋能補充多元營養。

另外,攝取全蛋還能提升「好膽固醇」比例,對維持血管健康有所幫助。相較之下,高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才是真正該嚴格控管的來源,包括油炸食物、奶油、加工肉品等,才會大幅干擾膽固醇指數。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