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自1987年起禁止跨州銷售生乳,可是在美國境內仍有30個州允許某種形式的生乳銷售。但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伯格公共政策中心(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的一項調查,只有47% 的美國成年人知道生乳的安全性不如巴氏殺菌的牛奶。更令人震驚的是,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24%)要麼錯誤地認為巴氏殺菌不能有效殺死牛奶中的病菌,要麼對此持不確定態度。
這種誤解導致了消費者在購買和飲用生乳時未充分考慮到潛在的健康風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強調,生乳比巴氏殺菌牛奶引發的疾病多出840倍,住院率高出45倍,這主要歸因於生乳中可能存在的病菌,如彎曲菌、隱孢子蟲、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和沙門氏菌等。
禽流感新危機,生乳風險再度升級
除了傳統病菌外,2024年6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報告了一項令人擔憂的發現:禽流感病毒H5N1 已經被檢測到牛奶中。這意味著,感染禽流感的奶牛會將病毒排泄到牛奶中。儘管尚無證據證實 H5N1 可通過生乳傳播給人類,但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顯示,未經處理的牛奶可能會導致動物感染,這進一步增加了飲用生乳可能對人體構成的潛在風險。
生乳的健康迷思,營養真的更好嗎?
推動生乳潮流的一個主要論點是,巴氏殺菌過程會破壞牛奶中的營養價值。然而,CDC 明確指出,巴氏殺菌牛奶具有與生乳相同的營養價值,但卻沒有飲用生乳的健康風險。儘管如此,依然有16%的受訪者認為巴氏殺菌會破壞牛奶中的營養,而多達41%的人對此表示不確定。
這些誤解尤其在年輕人中普遍存在。調查顯示,年齡在18到29歲之間的年輕人更可能相信巴氏殺菌會破壞牛奶的營養,這表明生乳的「健康」形象在年輕消費者中依然具有吸引力。
為何人們仍選擇冒險喝生乳?
儘管存在健康風險,生乳的銷售卻在某些地區呈上升趨勢。根據美聯社的報導,2024年3月至5月間,生乳的週銷量增長了21%到65%。然而,這樣的銷售增長與大眾對生乳風險的認知形成了鮮明對比,超過半數的受訪者(54%)要不是錯誤地認為生乳與巴氏殺菌牛奶一樣安全,或是根本不確定其安全性差異。
這一現象的背後原因可能與政治和地理因素有關。調查顯示,年長、受過大學教育、居住在城市地區或自認為是民主黨支持者的人群,更可能了解巴氏殺菌的好處,並意識到生乳的風險。相比之下,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共和黨支持者 則更傾向於消費生乳,並認為其安全性與巴氏殺菌牛奶相當。
台灣鮮乳受影響?官方:切勿飲用未經殺菌的生乳
根據台灣疾管署的說法,台灣市售的鮮乳都經過高溫殺菌處理,不含具有傳染性的病毒,因此消費者無需過度擔心。然而,疾管署仍提醒民眾,切勿飲用未經殺菌處理的生乳,以避免因潛在病菌而引發的健康風險。
美國禽流感事件中,有9個州的多家乳牛場報告了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的爆發,甚至有一例「牛傳人」個案,這讓各國衛生機構對於乳製品的安全性更加關注
疾管署同時表示,台灣尚未出現類似的禽流感疫情,並強調會持續監測牛隻健康與進口乳製品的相關風險。此外,疾管署強烈建議消費者避免飲用未經處理的生乳,尤其在疫情期間,更應保持警覺,選擇經過安全處理的乳製品。
這次美國的禽流感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儘管生乳在部分人群中被認為更「天然」,但其潛在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在選擇乳製品時,安全應永遠是首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