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項研究指出,夜間暴露於光線下,竟可能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息息相關。這項來自澳洲Flinders大學的研究進一步證實,避免夜晚強光照射或許能成為一種簡單且低成本的防病策略,讓人們遠離這個日益嚴峻的慢性疾病威脅。
夜光與糖尿病的關聯
過去幾年,越來越多研究開始探討夜間光線對健康的影響,尤其是與糖尿病風險的潛在聯繫。2022年11月的一項研究發現,暴露在戶外人工光源下,可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而2023年3月的另一項研究指出,無論是何種光源,只要在睡眠時暴露於光線,都可能增加肥胖、高血壓及糖尿病的風險,特別是對年長者而言。
如今,Flinders大學的最新研究進一步證實,夜間強光照射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研究顯示,減少夜間光線暴露,或許能有效延緩甚至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發展。
夜光擾亂生理時鐘,糖尿病風險悄然上升
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近85,000名無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者的醫療數據。參與者在一週內配戴光線感測器,記錄其日夜間的光照情況。結果顯示,夜間12:30至早上6:00間暴露於強光下的人群,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升高。
Flinders大學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安德魯·菲利普斯(Andrew Phillips)解釋道:「光線是一個容易調整的環境因素,但卻對人類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他指出,夜間光線可能擾亂人體的生理時鐘,進而影響新陳代謝,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菲利普斯還補充說,這種生理節律的干擾不僅影響了胰島素的分泌,還改變了人體對血糖的調節能力,最終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展。
減少夜間光線擾亂生理時鐘
這項研究的發現震驚了不少專家,因為它揭示了夜間光線與糖尿病風險之間強烈的關聯。研究中指出,暴露於更亮的光線下,會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糖尿病風險也逐步上升。對於那些暴露於相對微弱光線(約48lux,相當於昏暗的室內光照)的人群,他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1.5倍,這與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的風險相當。
「減少夜間的光線暴露,是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式,能幫助改善健康,並降低糖尿病風險。」菲利普斯強調,儘管這項研究主要針對光照的影響,但調整夜間環境光線是所有人都能輕鬆做到的防病措施。
電子產品與藍光影響
現代生活中,藍光早已無處不在。智能手機、電視及其他電子設備的螢幕所發出的藍光,在夜間對生理節律的干擾更加嚴重。藍光不僅會延遲褪黑激素的分泌,還可能引發頭痛、疲勞及消化問題,這些都與糖尿病風險的增加有密切關聯。
Harvard醫學院的研究曾指出,藍光比其他光線對褪黑激素的抑制效果更強大。夜間暴露於藍光下,會加倍延遲生理時鐘的調整,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因此,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就是改善健康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