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研究,全球抗藥性危機正加劇,若未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50年,抗藥性感染將導致近4000萬人喪生。這項研究由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主導,發表於《柳葉刀》醫學期刊,並指出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AMR)問題,尤其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和年長者中,將成為公共衛生的重大威脅。
抗藥性問題AMR威脅全球健康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MR)指的是病原體對抗生素、抗真菌藥物等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傳統治療方式失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抗藥性問題已被列為全球健康與發展的首要威脅之一。這一問題的根源來自於抗生素的濫用,包括在人類、動物和植物中的過度使用,使病原體逐漸對藥物產生耐性。
最新的數據顯示,2025年到2050年間,全球將出現超過3900萬與抗藥性直接相關的死亡病例。僅在2050年,全球抗藥性相關的死亡人數可能達到820萬,其中約190萬例將由抗藥性直接造成。這一數據突顯出,若不採取有效措施,抗藥性問題將持續惡化。
年長者成為主要受害者
該研究還發現,抗藥性帶來的死亡率在不同年齡段中呈現出顯著的趨勢變化。從1990年到2021年,5歲以下兒童因抗藥性死亡的比例下降了50%以上,這主要得益於疫苗接種、水資源管理及衛生計畫的推動。然而,在70歲及以上的年長者中,抗藥性相關的死亡率卻增長了80%,並預計在未來幾十年內繼續攀升。
研究顯示,這一趨勢部分反映了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年長者因免疫力減弱和其他併發症更容易受到嚴重感染的影響。常見的抗藥性病原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在這些年齡段的患者中特別致命。
「超級細菌」的預防措施與醫療挑戰
研究人員根據不同情境進行預測,顯示若能研發出更有效的抗生素,並改善醫療衛生系統,未來可避免大量死亡。若全球醫療水平能顯著提升,並增加抗生素的可及性,預計可在2025年到2050年間挽救9200萬人的生命。然而,若全球無法開發出更強效的抗生素,估計仍有超過1100萬人將因抗藥性感染死亡。
然而,這一挑戰對資源有限的國家尤為嚴峻。研究指出,南亞、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抗藥性問題尤為嚴重,這些地區的許多醫療設施無法提供基本的支持性治療,如氧氣或重症監護室等,進一步加劇了抗藥性帶來的死亡風險。
全球合作與希望
儘管抗藥性問題看似難以應對,但專家們依然強調國際合作的必要性。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全球健康科學副院長史特拉德(Steffanie Strathdee)指出,全球需要加強對抗生素的監管,推廣疫苗接種,並發展替代療法,如噬菌體療法,這種療法已在抗藥性治療中展現了希望。她還強調,全球應減少在農業和畜牧業中的抗生素使用,這些領域的抗生素濫用是導致抗藥性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研究表明,改善全球醫療基礎設施,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也是應對抗藥性的重要途徑。全球領導人即將在聯合國大會中就抗藥性問題進行討論,預計將簽署一項政治承諾,以加速應對這一公共衛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