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心臟能自我修復了?最新研究揭示人工心臟的再生潛力

分享

心臟衰竭長久以來都被視為一種「無法逆轉」的疾病,但一項由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領軍的國際研究在《Circulation》期刊上發表了突破性的證據:部分安裝人工心臟的心臟衰竭患者,其心肌細胞再生速度竟然可高達正常人的六倍。這項發現顛覆了傳統「心肌細胞無法再生」的既有看法,不僅為近 700 萬名受到心臟衰竭所苦的美國患者帶來新希望,也可能為全球心臟衰竭治療方式開闢全新的研究方向。

人工心臟或許提供再生契機

一般認為,心肌細胞在出生後便停止分裂,再度產生新細胞的機率極低。然而本次研究卻指出,當左心室輔助器替心臟大幅分擔工作負荷時,心臟得以獲得較充足的「休息」時間;這種狀態類似運動員拉傷肌肉後需要適度休養,讓受損組織有機會修復和再生。

  • 再生率僅約 25%:該研究發現,儘管存在心肌細胞顯著再生的潛力,但實際上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患者真的「啟動」了再生機制。
  • 可能啟動的分子開關:研究人員推測,人工心臟給予心臟肌肉「喘息」的同時,也許能同時激發細胞內一連串分子開關,使少數患者的心臟意外出現恢復機制。

研究在醫學界的爭論

這項發現在醫學界掀起巨大的爭論,主要分為兩種看法:

樂觀派(醫療創新支持者)

  • 部分學者主張這項研究已證實心臟具備自然再生能力,人工心臟應該被重新定位為「再生潛力啟動器」,可望成為未來逆轉心臟衰竭的核心手段。
  • 優先研究心肌再生路徑。部分科學家認為應該優先針對心肌細胞之所以能再生背後的分子與基因機制進行深度研究,打造出突破性的治療模式。

保守派(傳統治療實踐者)

  • 25% 的再生比率過低,難成主流。由於僅有一小部分患者確實獲益,尚不足以取代目前常見的藥物治療或心臟移植。
  • 應維持當前臨床流程。強調持續改進現有的左心室輔助器技術和藥物療程更為務實,畢竟這些方法已擁有大樣本研究與多年臨床經驗的背書。

當前治療與未來想像

若能找出為何只有 25% 的患者做得到再生,並進一步開發可「促使所有患者都能再生」的技術,理論上將徹底改變心臟衰竭的治療模式。

儘管距離「人人都能透過人工心臟達到心肌再生」仍有相當距離,這份研究已經點燃了新的想像空間。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深究這些再生患者的基因特質、分子機制,並嘗試尋找開啟「再生開關」的關鍵因子。

推薦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

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