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包會喝進大量塑膠微粒?研究揭示茶包的微塑膠健康隱憂

分享

茶是許多台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不少人每天早上或者下午茶都要泡上一壺,甚至有人還會收集各種花樣的茶包。然而,最新研究顯示,市面上部分茶包在高溫沖泡時可能釋放出「億萬」級數量的微塑膠與奈米塑膠,這些微小顆粒甚至有機會進入我們的消化系統並與人體細胞產生互動。究竟這些「看不到」的塑膠微粒會對健康造成什麼影響?下文帶你深入了解。

茶包中的微塑膠從何而來?

一般茶包常見的材質包含:

  1. 聚丙烯(Polypropylene)
  2. 尼龍-6(Nylon-6)
  3. 纖維素(Cellulose)

根據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指出,使用上述塑膠材質製成的茶包在沖泡過程中,都有機會釋放大量肉眼無法辨識的微塑膠與奈米塑膠。尤其當水溫接近沸騰時,茶包在熱水中浸泡越久,塑膠顆粒的釋放量也越多。

研究結果顯示,聚丙烯茶包釋放量最高,每毫升水中竟可高達約 12 億顆微塑膠;纖維素雖然略低,但仍有上億顆水準;尼龍-6則相對較少,仍存在「百萬」的等級。

塑膠微粒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

最令人擔憂的是,研究發現這些塑膠顆粒可能會隨著飲用被送進腸道,並和小腸的黏膜細胞產生作用。實驗中以人類腸道細胞培養後發現,產生黏液的腸細胞對微塑膠的「吸收度」最高,甚至有塑膠顆粒進入了細胞核,理論上可能帶來基因毒性或其他潛在健康風險。

儘管科學界對微塑膠的長期危害尚未有定論,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小小塑膠碎片不只在外部環境中被發現,更能穿越生物屏障進入組織細胞,值得持續關注。

如何降低微塑膠風險?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前最安全的喝茶方法還是直接泡茶葉,但如果不方便或是有其他限制,則應該把握以下三大原則來降低整體的微塑膠風險:

  1. 留意茶包材質:選擇標榜無塑膠或可堆肥的茶包,或是乾脆改用不銹鋼濾網,減少塑膠接觸。
  2. 縮短浸泡時間:茶包勿長時間泡在過熱的水中,能在沖泡完成後盡快取出,避免過度浸泡。
  3. 正確廚餘與回收:使用後的茶包或包裝袋若含塑膠,應正確回收分類,避免進一步汙染環境。

推薦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

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