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疫苗」聽起來或許像是未來科幻,但在 2025 年,隨著奈米技術及 mRNA 研發的持續突破,這項構想正從實驗室逐漸走向真實臨床應用。各國科研單位與藥廠積極推進的一系列臨床試驗,已為多種癌症等帶來新希望;甚至全球多間研究機構都正在開發能「同時診斷與治療」的奈米晶片及個人化癌症疫苗,強化免疫系統,讓癌細胞無所遁形。究竟奈米疫苗是如何運作?mRNA 技術又能如何改寫傳統免疫療法?以下將綜合最新研究與臨床進展,帶你一窺癌症疫苗的未來走向。
癌症疫苗和奈米疫苗是什麼?
所謂「奈米疫苗」,可視為一種「迷你型免疫引導劑」,藉由將特定的癌細胞抗原或免疫刺激因子,包覆在奈米尺寸的微小載體中,讓免疫細胞得以在精準目標處快速累積,並進一步強化免疫反應。
過往的癌症疫苗常面臨 T 細胞耗竭或是體內免疫反應不夠強等問題,最終導致療效有限。而奈米疫苗則透過多層機制改善,例如加強抗原投遞、穩定性與釋放效率,並避免正常細胞受到過度攻擊。這些技術升級不僅提升了疫苗刺激免疫系統的效率,也盡可能降低副作用,病患較易耐受。
多項前臨床實驗已初步證實奈米疫苗在腫瘤治療上的巨大潛力,像是在某些動物實驗中,研究者發現將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激素等有效成分透過「奈米載體」定點送入腫瘤位置,可顯著增強免疫細胞對腫瘤的浸潤,從而縮小腫瘤大小,並降低治療期間的副作用。同樣,這些「奈米載體」也能搭配其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形成強強聯手,讓腫瘤細胞難以逃脫免疫系統的追擊。
mRNA 癌症疫苗
另一個近年受到高度關注的技術,便是 mRNA 癌症疫苗。以 COVID-19 疫苗為例,mRNA 的平台已成功證明其生產速度快、易於設計且能客製化的特性,也因此,多家國際藥廠正將 mRNA 技術應用到癌症領域。最受矚目的例子之一,是 Moderna 與Merck共同開發的黑色素瘤 mRNA 疫苗 mRNA-4157,它能依據癌症患者腫瘤的基因序列,量身訂做「特定突變抗原」,幫助免疫系統更精準地識別並剷除癌細胞。
目前,該疫苗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展現不錯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成果,預計 2025 年有望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上市申請。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在評估它對肺癌、腎臟癌、尿路上皮癌,以及某些皮膚癌(如鱗狀細胞癌)患者的潛在效果。
英國國家健保署也正與 BioNTech 攜手推進「癌症疫苗計畫」,針對大腸癌、胰臟癌、惡性黑色素瘤等多種腫瘤進行個人化 mRNA 疫苗臨床試驗,以期加速臨床驗證並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從歷史看未來,百年疫苗史給我們的啟示
回顧疫苗史,其實早在 1797 年,由Edward Jenner首開先河,用牛痘疫苗控制天花,從此人類正式踏上疫苗研發之路。19 世紀時,美國醫師 William Coley 曾嘗試將細菌注入腫瘤患者體內,激發免疫反應來攻擊癌細胞,雖當時爭議頗多,卻為「癌症疫苗」埋下了希望種子。此後,人們在小兒麻痺、麻疹等傳染病疫苗上的成功,又逐漸催生出 mRNA 與奈米載體技術,讓癌症疫苗有了全新的研發路徑。
近代醫學也已出現首款獲批上市的「治療型疫苗」例子,如專門對抗攝護腺癌的 Sipuleucel-T,其機制是取出病患的免疫細胞,在體外訓練成能識別癌細胞的「專業殺手」,再回輸到病人身上。這為後續更多新一代奈米疫苗及 mRNA 疫苗奠定了臨床先例與研發基礎。
2025 年,隨著奈米科技持續進步與 mRNA 技術日趨成熟,癌症疫苗正在成為一條多元又富前景的新希望。或許不久後,我們就能見證癌症疫苗在醫療場域從理想變現實的歷史一刻,對於正與癌症纏鬥的患者與家屬而言,這場抗癌之戰將多一個更具希望、也更精準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