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主張發現阿茲海默症的成因?細胞壓力成關鍵線索!

分享

阿茲海默症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由多重因素引發,包括基因、環境和生活型態。然而,近期幾篇研究與綜合分析,卻提出一個假設:或許有一個核心生物機制,可以說明為何部分人會罹患此病。多位專家表示,若能釐清這個核心開關,未來在預防、診斷與治療方針上,都可能有重大突破。

壓力顆粒如何影響阿茲海默症

所謂「壓力顆粒」(stress granules),指的是細胞受到各種生物壓力時,暫時出現的蛋白質與RNA聚合體。正常情況下,細胞面臨傷害或毒素等威脅時,壓力顆粒形成,讓細胞暫停一般工作,待風險解除後再自行分解。

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團隊提出的新模型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壓力顆粒似乎無法「自動退場」。這些過久存在的顆粒會使細胞內外進行的重要分子運輸被阻斷,進而影響基因表現,可能造成神經發炎、Tau蛋白錯誤折疊等阿茲海默症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壓力」主要是生物層面,像是細胞受到毒素(例如污染、農藥)、病毒入侵、外傷或基因變異等刺激,而非單純的心理壓力。總結來說,壓力顆粒的維持以及不正常的基因表現,可能就在阿茲海默症發病早期埋下關鍵伏筆。

仍需更多實驗佐證

雖然這些研究都指向壓力顆粒或蛋白質處理受阻等單一關鍵因素,但科學家也強調,目前仍然是理論先行,實驗證實還需要更多時間。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Banner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的Huseby博士表示,若能在神經元大規模死亡前,就找出這些細胞壓力的徵兆,未來或許能在阿茲海默症的早期干預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加州的神經學家Porter也提到,控制血壓、糖尿病以及身心壓力,持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依然是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普世建議。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專家建議早期預防

儘管研究結論尚未定案,維持大腦健康的建議仍相當明確,包括規律運動、維持社交互動、控制高血壓與糖尿病、遠離菸害,以及採用友善心血管的飲食(如地中海型飲食),都有助於保護腦部。若能進一步將緩解心理壓力的方式融入生活,例如練習正念、冥想或培養能讓身心得到放鬆的嗜好,更可能在長遠上減低腦神經受損的風險。

綜合目前多方研究,新興的「單一主因」假設提供了全新思路,後續若能針對這些機制尋求對策,例如研發能解卡蛋白質修飾的藥物或阻止壓力顆粒長期停留的新療法,將更有機會在疾病初起時就攔截它的惡化之路。未來關於這個議題的更多臨床試驗與深度研究結果,勢必會成為阿茲海默症領域的熱門焦點。

推薦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

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