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看螢幕時間太長恐引發兒童躁期症狀!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過度螢幕時間不僅會干擾兒童與青少年的睡眠節奏,更可能導致躁期症狀,例如極度亢奮、情緒波動、無法控制衝動等的出現。尤其在 10 至 11 歲的兒童中,若長時間花在手機社群、簡訊或沉迷於電玩,出現躁期相關徵狀之間的關聯尤為明顯,令專家十分憂心。

兒童看螢幕,社群與遊戲成癮

美國研究團隊此次追蹤近萬名兒童的結果顯示,每日螢幕使用時間越長,兩年後越容易出現躁期症狀,包括過度自信、注意力難以集中、說話速度加快、睡眠需求減少等。這些問題被認為與持續性的腦部過度刺激有關,而社群軟體、遊戲及頻繁傳訊,最易引發此類心理與行為異常。

研究也特別指出,看螢幕時間過長導致的睡眠不足是重要推手,許多孩子往往在傍晚或深夜緊盯螢幕,易導致刺激過強使生理時鐘大亂,進而影響情緒控管,長期下來形成不易克服的衝動性,導致躁期症狀。

少量無妨,長時間慎防

不僅是學齡兒童的躁期問題,嬰幼兒過度接觸螢幕也可能存在其他潛在風險。部分家長會讓嬰幼兒看卡通、跳舞或高視覺刺激的影片,藉此來安撫小孩情緒或是讓小孩打發時間,經常出現的狀況是「小孩就在吵,有什麼辦法」。

其實,兒童行為與發展專家指出,偶爾讓幼兒做這些事並不至於馬上造成傷害,但反覆、長時間「被動」觀賞缺乏互動的影音內容,就容易出現問題。美國兒科學會建議,18 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最好儘量避免螢幕;若不得不使用,家長也要陪在一旁陪伴或解說,引導孩子動腦和互動,而非被動地長時間盯著螢幕。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掌控螢幕使用,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面對日漸普及的數位生活,專家們呼籲家長應替孩子訂出清楚的螢幕使用界線,包括每天限制使用時數、就寢前的無電子設備時段、以及規劃週末的戶外活動或家庭互動,讓孩子在真實世界中找到情感歸屬感。

此外,父母本身的示範作用也極為重要。若家長時常滑手機,孩子自然會覺得這是常態,變成是「你可以我也可以。」的心理狀態,所以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將晚餐或特定時段設為電子產品禁用時間。若孩子已經出現作息不規律或情緒大幅波動的現象,除了檢視螢幕使用狀況,也別忘了積極尋求專業諮詢協助。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