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在台灣長期被視為一種救人一命的善行,但近期多篇科學研究指出,經常捐血者在血液基因上可能出現特定突變,且與較低風險的血癌前期基因有關。來自多個國際研究機構(例如英國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德國癌症研究中心以及德國紅十字會)所發表的最新成果,顯示經常捐血的人血液幹細胞會在基因層面上產生微妙的調整。換句話說,科學家認為,捐血對身體不僅可能沒有負面影響,更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免疫或血液系統優勢。
捐血的好處,年長捐血者更顯著
許多研究都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血液幹細胞難免會累積各種隨機突變,形成所謂「複製性造血作用」(Clonal Hematopoiesis)。如果突變位於特定基因而且累積數量高,就可能增加血癌或其他嚴重疾病的風險。
此次科學家對比了兩組約六十多歲的男性捐血者:一組在過去 40 年裡平均每年捐血三次以上,累積捐血超過 100 次;另一組平均只捐過五次左右。
結果發現,兩組人在複製性造血作用的總量上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基因突變的種類卻截然不同。常態捐血者常見到一種與血癌高風險關聯度低的突變,而在偶爾捐血或很少捐血者身上,則比較容易出現高風險突變。
這代表從臨床或生物學角度觀察,該類健康突變有助於身體在面臨失血後,加速正常紅血球的再生與供給,對捐血的好處加上一實槌。
促紅血球生成素扮演關鍵角色
研究人員進一步在實驗室內透過 CRISPR 編輯技術,讓血液幹細胞帶有不同型態的 DNMT3A 突變,然後在人造環境裡添加促紅血球生成素或模擬發炎刺激,來模擬捐血後的生理狀態。
結果顯示,與常態捐血者相似的突變在人造環境下競爭能力較強,並且能促進較健康、偏向生成紅血球的發展;反觀那些與血癌高風險相連的突變,則在炎症環境中更易增生,進而引發血癌風險。
這代表經常捐血者體內的血液幹細胞,似乎會因「失血-補血」的循環刺激而選擇了對維持紅血球生成更有利、但同時又不具高致癌性的突變。儘管後續仍需更大規模的受試樣本進行驗證,但目前初步推測是:捐血並未增加癌症風險,反而使體內形成相對安全、能迅速應對失血的血液細胞複製。
捐血增加鐵質濃度與心血管健康
除了對血癌風險的影響,先前就有多項研究指出「定期捐血」可能有助於穩定血鐵濃度、降低血黏度,甚至改善血糖調控,間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首先,身體過量的鐵質已被證實和氧化壓力、慢性發炎有關,而這些都是心臟病、高血壓等問題的風險因子。當人們捐血後,體內的鐵質必須再度累積才能回到正常水準,如此一來,血清鐵較不易囤積。
其次,捐血導致的血液黏度降低,也被推測能夠減輕心臟負擔。這些發現雖然仍有待長期對照試驗進一步驗證,但確實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捐血行為或許不僅僅是在幫助他人,也同時可能回饋自身健康。
捐血前須評估自身狀況
無論如何,雖然新研究給了捐血行為一些正面暗示,但並不代表捐血可以保證降低血癌或其他疾病風險;人類身體的基因演化與環境互動相當複雜,任何片面結論都需要謹慎看待。
在台灣,捐血中心通常建議民眾需先確認符合基本健康條件,如血紅素濃度、體重、年齡範圍等皆在合格範圍內,才可捐血。特別是高齡族群或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更需先諮詢專業醫師意見,確保捐血過程對自己是安全且無負擔的。
最後,除了捐血外,適度運動、均衡飲食與保持正常體重才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維持血液健康的基礎。有定期的身體檢查並及時處理異常狀況,遠比單靠任何單一行為來得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