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怎麼辦?全球大規模研究:僅一成治療方法有顯著止痛效果

下背痛一直是許多台灣人反覆面臨的困擾,無論是從事勞動工作、長時間久坐辦公室,或是年長者退化等,都可能引發下背不適。近日,一項針對全球各地共 301 項臨床試驗、涵蓋 56 種非手術治療方式的研究整合分析,結果顯示只有約 10%(僅 6 種)的非手術、非侵入性治療能帶來「小幅」止痛功效,其餘方法不但效果不明顯,甚至還可能使疼痛加劇。

這項消息一出,再度引發患者對「如何真正有效紓解下背痛」的廣泛關注。

下背痛的原因是什麼?

下背痛之所以廣泛而常見,原因多半在於它的病因相當複雜,且大多被歸類為「非特異性」下背痛,也就是臨床檢查無法明確找出特定原因。根據統計,也有許多台灣民眾都曾在某個階段經歷過下背痛,有些人幾週後自行緩解,但也有人長期被慢性疼痛所困擾,影響工作效率、生活,甚至心理健康。

本次綜合分析指出,全球在背痛治療上提供的方式琳琅滿目,從各式止痛藥、復健運動、按摩、針灸、理療、光療、熱敷、以及脊椎操作到物理貼紮等,難以一一枚舉。而患者往往因為疼痛而「見招拆招」,嘗試了許多治療後卻效果有限,更可能花費大量金錢與時間。

哪些下背痛治療真的有效?

根據澳洲研究團隊領銜的這項評論性統合分析,在 56 種常見的非手術、非侵入性治療中,只有以下幾種顯示出「小幅度」的止痛效果:

  • 急性下背痛:非類固醇消炎藥,如布洛芬、阿司匹靈等
  • 慢性下背痛:運動、脊椎徒手操作、貼紮、抗憂鬱藥以及 TRPV1 受體致效劑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特別強調,雖然上述方法有統計上的顯著止痛效果,但整體來看,改善幅度在醫療上只能算「小至中等」。舉例來說,若患者的疼痛指數為 10 分,運動治療或特定藥物可能僅能降低 1 分左右,並不足以成為一勞永逸的解方。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普遍做法無助於急性疼痛或效果不明

下背痛

另外,研究也提到部分治療在臨床試驗中證據不佳,對急性或慢性下背痛幾乎沒有顯著影響,甚至推測可能使症狀更糟,例如:

  • 急性下背痛:
    • 一般建議的運動強健下背,在短期急性疼痛期並未顯現止痛功效
    • 類固醇注射
    • 普拿疼
  • 慢性下背痛:
    • 抗生素
    • 局部麻醉劑

研究人員強調,其餘多數療法則屬「證據不明」或「研究樣本量太小」,因此無法明確下結論。特別像是按摩、針灸、熱敷或電刺激等雖然民間頗為盛行,但在科學研究裡的效果大小仍屬推論,尚待更多高品質、足量受試者的臨床試驗來進一步驗證。

專家建議:找出問題根源

雖然整體結論不算「好消息」,但專家提醒,仍有幾件事值得背痛患者參考:

  1. 急性下背痛可短期使用 NSAIDs: 如果確定胃腸道耐受度佳,且無其他用藥衝突,短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是緩解急性疼痛的首選。
  2. 慢性下背痛重在多面向管理: 適度的核心肌群訓練(運動)、搭配徒手操作或貼紮輔助,可能有助於強化脊椎支撐力並降低痛感,雖然效果有限,但長期下來對姿勢與活動度都有正面影響。
  3. 心理因素不可忽視: 部分背痛患者因疼痛導致心理壓力、睡眠品質下降或情緒低落,而抗憂鬱藥物也出現在有效名單中,就顯示心理與生理常相互影響,適度紓壓、調整作息也很重要。
  4. 建議就醫評估: 如有必要,可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是否存在其他誘發因素,如不良姿勢、體重管理、生活習慣等,再搭配物理治療或其他專業指導。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