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除夕、農曆春節1/28來了!台灣人一向重視過年習俗與禁忌,從除夕的圍爐、守歲,到初一行春、初二回娘家……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儀式感和文化意涵。以下彙整春節最常見的傳統習俗、禁忌及過年由來,讓你用最輕鬆的方式,一次掌握「台灣年節」的精髓。
過年習俗:除夕習俗
1. 祭祖、拜地基主
除夕當天是「年」真正開始的前夕,許多家庭會先祭祖、拜地基主,感謝神明及祖先一整年的庇佑,並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闔家平安。
2. 圍爐、吃年夜飯
晚上圍爐是全家團聚的重頭戲。常見的菜色包含「雞」象徵起家(白手起家)、「年糕」代表步步高昇、長年菜寓意長命百歲等。吃完飯後還會發「壓歲錢」給小輩,既是分享財富,也帶來好彩頭。
3. 守歲到深夜
除夕夜的另一項傳統就是「守歲」,據說守得越久,父母長輩可以更長壽。到了半夜12點鐘聲一響,便能迎接全新的農曆一年,有些家庭也會在此時放鞭炮象徵「辭舊迎新」。
過年習俗:初一走春
1. 大年初一拜神明
初一一大早,不少民眾會前往廟宇或在家祭拜,感謝過去一年神明的照顧,並祈求新的一年福氣滿滿。這天通常也不宜做粗重家事或掃地,避免「掃走」財運。
2. 走春、穿新衣
初一有「走春」的傳統:帶著禮物或問候到親友、鄰居家拜年,一同分享過年的喜悅。多數人也會穿上新衣、新鞋,象徵「新氣象」;放鞭炮除了增添過節氛圍,也象徵驅邪避害。
3. 忌回娘家
老一輩認為初一出嫁女兒若回娘家,娘家來年可能會漏財,因此真正的「回娘家」習俗大多放在初二。
過年習俗:初二回娘家
1. 女兒帶夫婿、孩子返家
初二是已婚女兒返鄉探視父母的日子,一來問候雙親,二來也把好運帶回娘家。傳統上,若有回門禮或紅包,多準備「雙數」最討喜,象徵「好事成雙」。
2. 忌大掃除、洗衣
有些民俗認為,從除夕到初五前盡量不要掃地、倒垃圾,這些行為被視為「把財氣掃出門」。若真的要打掃,建議「由外往內」,留住家中的好運。
過年習俗:初三赤狗日
1. 老鼠娶親,早睡晚起
坊間流傳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晚上要早睡、隔天可以晚點起床,避免打擾「老鼠」的好日子。部分地方習慣在牆角灑米、鹽或糕餅,以示一整年的豐收。
2. 不宜拜年
初三又稱「赤口日」、「赤狗日」,傳說當天容易與人起爭執;為避免口角,一般不會在初三外出拜訪親友,多在家輕鬆休息,或進行簡單的家中祭拜即可。
過年習俗:初四迎神
1. 迎接眾神回家
台灣傳統習俗中,農曆十二月廿四是「送神日」,神明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事務;初四則是「迎神日」,有些家庭會在下午準備香案、供品,恭請神明回到家中持續庇佑。
2. 犯太歲必知:安太歲、點光明燈
若個人在該年犯太歲,通常也會在初四或農曆正月內到廟裡「安太歲」,亦可點光明燈、太歲燈,祈求來年平安順遂。
過年習俗:初五開市
1. 開市、開工大吉
初五又稱「破五」,意指可以「破除」先前許多過年期間的限制。這天許多店家或公司會重新開門營業,象徵「招財進寶」,在門口或店門外放鞭炮迎旺運。
2. 丟垃圾、送窮神
傳統上從除夕到初四盡量不倒垃圾,初五便是一口氣「送窮」、「掃霉運」的大好日子,以清潔家園展開新開始。
台灣過年的由來
許多人以為「年獸」故事就是過年的源頭,但台灣本土民間其實還流傳另一種「沉島傳說」。相傳台灣百姓因長期忽略掌管油燈的「燈猴」,燈猴向玉皇大帝告狀,導致玉帝決定在歲末降下大雨淹沒台灣。眾神得知後紛紛幫忙求情,並託夢提醒台灣人先行「送神」。
農曆十二月廿四送神完後,百姓們也在除夕祭祖、圍爐、守歲,準備面對可能的災禍。最後玉皇大帝被眾神感動,加上拆穿燈猴的謊言,並未淹沒台灣,於是初一各家戶紛紛放鞭炮、出門互道恭喜,演變成今日「行春」的由來。
過年常見年菜寓意
- 長年菜:代表健康長壽,吃時忌咬斷或剪短,希望「長長久久」。
- 雞:閩南語諧音「起家」,象徵開創事業有成、好運開端。
- 年糕、甜粿:甜甜黏黏,寓意「年年高昇」、「甜蜜好年」。
- 糖果、花生:討甜頭,也象徵「甜甜蜜蜜、活到老」。
- 白蘿蔔:閩南語的「菜頭」,預祝「好彩頭」。
有些外來習俗(如「年年有餘」)混入台灣地區,也成為如今團圓飯的一部分,但其實老一輩也會在白飯上插紙糊的「春仔花」祈求「有餘慶」,是台灣相當在地的習俗。
過年禁忌:盡量避開不開心與不吉利
- 過年期間不大掃除,避免把財神和好運「掃」出去。
- 忌發脾氣、說壞話。
- 忌洗衣、洗頭據,以免「洗掉」財運。
- 忌用刀、剪,象徵不要「剪斷」未來的好運。
- 忌討債或借錢。
- 打破物品要說吉祥話。
延伸閱讀
2025過年紅包行情:一次搞懂最新紅包金額、數字與禁忌
刮刮樂過年2025推出!24款蛇年刮刮樂、2000萬超級紅包資訊整理
2025 蛇年吉祥話大全:創意賀詞、成語春聯與諧音祝福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