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在美東時間3月25日簽署了一項重大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選舉採用更嚴格的身分驗證規範,並強調選票必須在美國選舉當日收到才計入結果。這項命令同時要求各州與聯邦機構共享選民名冊與選舉資料,以防止外國干預或潛在的選票舞弊。
不過有不少批評聲浪認為,此舉恐導致合法選民在登記或寄送選票時,被繁瑣程序或期限限制而喪失投票權。部分人權團體更警告,這種做法恐讓美國的偏遠或經濟弱勢社群,因缺乏正規證件而失去參與選舉的機會,反而導致更多合格選民被阻擋在外。
川普改變美國選舉制度
川普的新行政命令主打「公民身分證明」必須附在聯邦選舉的登記程序中。白宮聲明表示,許多州現行做法只要求民眾簽署聲明,並未進行足夠的身份背景核查,容易讓非公民混入選民名冊。依照命令,美國選舉協助委員會必須在全國通用的選民登記表上,新增「政府簽發、且能證明公民身分」的文件檢附欄位,例如美國護照、軍方身分證等。
過去就曾有共和黨籍國會議員試圖推動「拯救法案」等類似法案,但一直無法順利通過,如今川普直接運用行政權推行,意味著選民日後在聯邦層級想要完成登記,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核。
郵寄選票與選舉當日截止的爭議
除「公民身分證明」,川普也要求「選舉日就是收件日」,強調聯邦法律明定選舉該在單一天內完成,而部分快遞寄送或拖延導致的晚到選票,不應再計入。事實上,美國各州長期對郵寄選票的處理規範不一,一些州只要選票的郵戳在選舉日以前,就可在官方收到後計票,而另一些州規定必須在選舉日當天寄達才算。
川普政府此次把焦點放在實際收到的時間點,有意矯正地方的彈性空間,並揚言若有州堅持違反此新規,聯邦資金可能被凍結。
然而,多位法律與憲政專家質疑,聯邦政府究竟能否透過行政命令來約束州政府,尤其憲法原則賦予各州一定的選舉管理自主權。再者,許多人指出,在郵件量大增、物流作業壓力隨著選舉高峰湧現的情況下,完全禁止選後晚到的選票,可能會造成部分不在家鄉投票的族群,被迫與投票機會擦身而過。
美國選舉協助委員會
這項行政命令還聚焦到美國選舉協助委員會的功能定位。理論上,美國選舉協助委員會在發放聯邦補助金、制定投票系統認證標準等方面享有權力,但它同時又是一個獨立且「跨黨派」的機構,往往與白宮立場不盡相同。川普強調,美國選舉協助委員會應該強化系統安全與紙本驗票機制,以降低外力入侵與計票爭議。
另外,他希望美國選舉協助委員會優先停止對違反聯邦法律的州發放補助,尤其是未能採納新身分驗證要求的州。 批評聲音則質疑,白宮是否越權干涉了原本該由國會與美國選舉協助委員會共同主導的事務,尤其在過往法律並未明示禁止「選舉日後收到、但郵戳時間正確」的選票。未來,究竟會不會有州政府依據憲法「自訂選舉規範」權力進行反擊、甚至向法院提起訴訟,成為外界關注的重頭戲。
台灣民眾對美國選舉改革的觀感
儘管美國的選舉制度與台灣有所差異,國際社會對此改革仍高度關注。台灣民眾又是如何看待川普此番力推的聯邦選舉新規呢?記者近日在台北街頭訪問了三位民眾,發現大家都有不一樣的觀察角度。
首先是25歲、在醫院擔任護理師的林小姐,她認為美國選舉本來就複雜,若可以藉此杜絕舞弊,對選舉結果的公信力或許有幫助。40歲的計程車司機張大哥則直言,他看到新聞裡川普反覆強調誠信與杜絕非法,卻又同時面臨外界質疑涉及對各州事權的侵犯,似乎是把兩黨政治的爭議再次拋上檯面。他形容:「都一樣,(大家)只會繼續吵,誰都不服誰。」最後,65歲已退休的前工程師高先生則從「效率」角度分析:美國幅員遼闊,郵寄系統複雜,有些偏鄉或海外投票寄達需要時間,川普強行限制收件時間,可能變相排擠特定群體。
無論是要求公民證明,還是統一選舉日郵件截止,這道行政命令勢必引爆一連串法律與政治角力。在美國司法和地方政府是否買單之前,已預期會有多場官司與更多討論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