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如何走向農業社會?新研究挑戰傳統觀點:人際互動才是關鍵

一項發表在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最新研究,「人類從狩獵採集慢慢走向定居農業社會」可能是錯的。這項由英國巴斯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多家頂尖機構學者合作的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視人類為被動接受環境改變的觀點:大約在 12,000 年前,人類告別了數十萬年的狩獵採集生活,開始定居務農,這段歷史在如哈拉瑞《人類大歷史》暢銷書中被廣泛討論。然而,傳統解釋往往側重於外在的「天時地利」,卻少了「人和」。

人類如何走向農業社會?

過去的理論模型,經常將農業的出現歸因於有利的環境條件,例如冰河期結束後的氣候暖化、更豐沛的降水,或是適合耕種的河谷地帶出現。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新研究認為,這忽略了人類作為主動行為者的角色。

研究團隊指出,當時並存的狩獵採集社群與早期農耕社群之間,存在複雜的互動關係。例如,不同群體間的人口增長率差異、因資源競爭或衝突導致的死亡率變化、以及可能的文化採納或融合,都共同塑造了特定區域農業化的進程。人類並非只是被動地等待大環境變好,條件跟上了才慢慢開始耕作,而是透過彼此的互動,主動地改變了生活方式與地景。

模擬獵物與掠食者,看懂史前農牧消長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套新穎的數學模型,這個模型的基礎,源自於生態學中常用來研究掠食者與獵物互動的洛特卡-沃爾泰拉(Lotka-Volterra)模型。研究者巧妙地將其改編,用來模擬早期農民與狩獵採集者之間的動態關係。

視覺化史前關鍵轉變:模擬農民與採集者互動消長

透過下方的互動模擬,親身體驗不同因素如何影響早期農民(藍點 🔵)與狩獵採集者(黃點 🟡)的人口比例。試著調整農民擴張潛力、採集者生存壓力及融合速率,觀察粒子數量和顏色的動態變化,視覺化呈現史前社會可能的互動樣貌。

結果:動態平衡中…
總數: 0 | 農民: 0 (0%) | 採集者: 0 (0%)

請注意:此動畫為高度簡化的概念示意,旨在視覺化呈現互動因素可能產生的動態效果。這絕非對 PNAS 研究中複雜數學模型的精確模擬,結果僅供視覺參考與趣味互動。

此模型考量了多個影響史前人口動態的關鍵參數:

  • 內在人口增長率 (r): 分別估算狩獵採集者與農民在沒有外在壓力下的自然增長速度。
  • 群體間死亡率 (α): 指因兩個群體互動(如競爭資源、直接衝突、疾病傳播,甚至農民改變地貌影響狩獵環境等)而導致的額外死亡或遷出率。這是一個核心參數,反映了互動的強度。
  • 文化同化率 (η): 估算狩獵採集者轉變為農民的比例。這代表了文化學習或通婚等交流的影響。
  • 農民的外部遷徙率 (μ): 考量研究區域外農民移入所帶來的人口增長。
  • 初始人口比例 (ρ): 互動開始時,農民與狩獵採集者的人口相對數量。
  • 環境承載力 (K): 特定環境下,兩種生活型態所能支持的最大人口數。

透過調整這些參數,模型可以模擬出多種可能的互動結果,例如農民快速取代採集者、兩者長期共存、甚至採集者成功抵抗或延緩農業擴張等不同情境。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三大洲實證:丹麥、伊比利亞、日本九州的農業擴散故事

為了驗證模型的廣泛適用性,研究團隊選取了三個具有代表性且互動模式各異的地區進行實證分析:歐洲的丹麥、伊比利亞半島東部,以及亞洲的日本九州島。

三大案例比較:農業擴散模式大不同

地區 主要互動模式/發現 預估轉變時間 (參考)
🇪🇸 伊比利亞半島東部 過程相對快速。可能與地中海沿岸海上移民擴散有關。群體間死亡率可能較低或農民初始優勢大。 農民超越採集者: 約 175 年
採集者消失: 約 341 年
🇩🇰 丹麥 過程漫長且拉鋸。可能存在長期共存。農民可能有較高增長/遷徙率,但群體間衝突/競爭也較激烈。 農民超越採集者: 約 458 年
採集者消失: 約 735 年 (甚至更長)
🇯🇵 日本九州 獨特模式。早期農民增長較慢,但對採集者的衝擊(死亡/遷出率)較大。可能受環境限制影響擴散速度。 農民超越採集者: 約 417 年
採集者消失: 約 523 年

伊比利亞半島:快速取代或因地中海擴散?

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約現今西班牙東岸),研究結果顯示農業取代狩獵採集的過程相對迅速。模型估計,農民人口超越採集者大約僅需 175 年,而採集者群體完全消失平均約需 341 年。這與考古學上認為該地區農業化進程較快的觀點相符。模型推估的參數也暗示,相較於丹麥,此地的群體間死亡率可能較低,或者農民擁有較高的初始擴張優勢。

丹麥:漫長共存下的拉鋸戰

丹麥的情況則截然不同。模型分析顯示,這裡的互動過程漫長許多。農民人口超越採集者平均需要約 458 年,而採集者群體的消失更可能長達 735 年。甚至在超過一半的模擬情境中,在研究設定的時間範圍結束時,採集者仍保有一定規模的人口,暗示了長期共存的可能性。這與考古證據顯示丹麥南部農耕邊界曾停滯千年,且存在長期互動的狀況吻合。模型參數更顯示,丹麥農民可能有較高的內在增長率或外部遷徙率,以及相對較高的群體間死亡率,使得互動過程更為拉鋸。

日本九州:獨特的互動模式與環境制約

日本九州島的案例則呈現了另一種模式。雖然從朝鮮半島傳入的農業最終取代了原住民的採集生活,但模型顯示這裡的早期農民人口增長率相對較低,文化同化率也偏低。然而,狩獵採集者的群體間死亡率卻相對較高。這暗示在九州,農業擴散的初期動力,可能更多來自於採集者社群因互動產生的衰退壓力,而非農民人口的快速增長。這也可能與九州南部特定區域土壤條件不利於水稻種植,導致農業擴張一度減緩的考古發現有關。

這三個案例的顯著差異,恰恰證明了此模型的彈性與價值。它說明了沒有單一的劇本可以解釋所有地區的農業轉型,而是取決於當地特定的人口基數、互動強度、遷徙模式、文化交流程度,甚至是地理環境限制等多重因素的複雜組合。

超越農業革命:新視角解讀人類歷史重大變遷

這項研究的意義不僅止於重新詮釋農業的起源。它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分析框架,強調了「內生性」的人口互動過程在解釋重大歷史變遷中的潛力。過去許多研究過度強調氣候、環境等「外生性」驅力,而此模型證明,僅僅是人群之間的互動動態,就足以產生考古記錄中觀察到的複雜人口波動。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在探討人類文明的重大變革時,不能忽略「人」本身的角色。未來的研究,勢必需要將人口互動動態置於更核心的位置,以更全面地理解人類社會的演進歷程。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