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腦是真的!美國研究:你的政治狂熱程度由大腦迴路決定

現今社會政治話題無所不在,但有些人似乎就是比其他人更熱衷、更政治狂熱一點。現在科學家發現,這可能不只是個人選擇,背後其實有著大腦神經科學的根據!一篇發表在權威期刊《大腦》,由哈佛醫學院、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及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等機構學者合作的研究,試圖解開政治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

研究人員之一,西北大學的喬丹・格拉夫曼(Jordan Grafman)教授強調:「我們並沒有找到決定自由派或保守派意識形態的大腦網絡,但我們確實識別出了影響政治參與強度的迴路。」換句話說,無論你的政治立場是什麼,你之所以會對政治議題廢寢忘食、熱烈討論,或是相對冷感,可能都與大腦中某些特定區域的活躍程度有關。

政治腦影響政治強度而非立場

過去許多研究試圖找出自由派與保守派在大腦結構或功能上的差異,但這次研究將焦點轉移到政治參與的強度上,結果發現了一個橫跨不同政治光譜的共同神經基礎。

研究的主要作者,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沙恩・西迪奇(Shan Siddiqi)博士說明,他們分析的數據顯示,特定的腦損傷模式,確實會讓人們表達既有政治觀點的傾向變強或變弱。這暗示著,我們的政治偏好,例如支持哪個政黨、傾向哪種意識形態,可能更多是後天習的結果,而投入政治的狂熱程度或參與強度,則可能根植於大腦特定的硬體線路。

認知控制與情緒腦區是關鍵角色

那麼,到底是哪些大腦迴路與政治狂熱程度有關呢?研究團隊透過一種稱為病灶圖譜的先進技術,分析了腦損傷位置與大腦迴路之間的關聯。這種技術利用人類連接體組這個大腦線路圖,來找出即使位置不同,但功能上卻屬於同一個迴路的受損區域。

政治腦 政治狂熱
Credit: Siddiqi et al. (Brain, 2025)

結果發現:

  • 政治參與強度增加:當腦部損傷區域與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後扣帶皮層/楔前葉等區域有功能性連結時,受試者的政治參與強度會顯著增加。這些腦區普遍被認為與認知控制和例如計畫、決策、抑制衝動的執行功能有關。研究推測,這些區域受損可能導致自身控制減弱,反而使表達更加強烈。
  • 政治參與強度減少:反之,當腦部損傷區域與杏仁核和前外側顳葉等區域連結時,受試者的政治參與強度則會下降。這些腦區主要與處理恐懼、同理心等情緒有關。這暗示著情緒處理能力的變化,也可能直接影響個人投入政治活動的熱情。

這些發現無論在整體樣本、或是單獨分析傾向保守或傾向自由的參與者中,結果都相當一致,並且通過了交叉驗證,顯示其穩健性。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研究發現的臨床與社會意義

這項發現不僅增進了我們對政治行為神經基礎的理解,也具有實際的臨床意義。西迪奇博士以其神經精神科醫師的角度指出,雖然醫師通常不會特別詢問病患的政治行為,但腦損傷後政治態度的顯著改變,未來或許能成為評估特定大腦迴路是否受損的潛在指標之一。他建議,在評估腦損傷患者時,或許應將政治態度自受傷後是否有變化納入考量。

從更廣泛的社會角度來看,認識到政治狂熱程度部分源於大腦迴路的差異,或許有助於我們更理解政治領域中的激烈言行,甚至可能為促進不同立場者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提供新的視角。

所以,下次看到某人對政治議題極度狂熱或完全冷漠時,先別急著貼標籤。也許,他的大腦裡某條神經迴路,剛好比你活躍,或剛好壞在了影響參與強度的位置而已。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