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在競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席位時意外落選,在本次競選中,來自亞太地區的六個國家爭取五個席位,沙烏地僅獲得117票,最終無緣加入人權指標機構。這是繼2020年競選失敗後,沙烏地再度被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拒於門外,也對沙烏地想改善其國際人權形象的努力造成重大打擊。
落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沙烏地阿拉伯落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其實早有預兆。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以及其他多個團體早在選舉前就展開猛烈批評,認為沙烏地阿拉伯「完全不適合」擔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他們指出沙烏地阿拉伯長期以來的劣跡,包括邊境衛隊對試圖跨越葉門邊境的衣索比亞難民開槍,甚至涉及「系統性屠殺」的指控,以及沙烏地異議記者賈邁勒·卡舒吉在土耳其被殺一案,至今依舊無人負責。
此外,沙烏地今年的死刑處決人數再創新高,僅2024年內就已執行了212次死刑,遠超去年的196次,這也讓外界對該國的刑事司法系統和人權感到擔憂。對於這些指控,沙烏地阿拉伯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則多次發表聲明堅決否認,並聲稱「從未進行任何有系統的殺害行為」。
此次沙烏地在理事會的失勢,最直接的影響在於其無法再參與由理事會主導的調查及審查活動。雖然理事會的決議並無法律約束力,但其調查報告和決議通常能引發國際輿論壓力,甚至成為未來國際刑事法庭審理戰爭罪或反人類罪的基礎。因此沙烏地若能取得席位,勢必能影響理事會的調查走向。
其他國家的上榜
本次選舉中,除了沙烏地,亞太區的五個席位分別由泰國、南韓、塞浦路斯、馬紹爾群島和卡達取得,而非洲地區的五個空缺則由貝南、剛果(金)、衣索比亞、甘比亞及肯亞填補。拉丁美洲是玻利維亞、哥倫比亞與墨西哥,東歐則由捷克與北馬其頓贏得席次。西方及其他地區(WEOG)的代表則有冰島、西班牙和瑞士。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一些國家的人權紀錄也遭到批評,如墨西哥、剛果和衣索比亞等國,但由於競爭者相對較少,這些國家還是順利取得了席位。因此,雖然沙烏地的落選被視為人權的勝利,但理事會內部依然存在成員國人權紀錄不佳的疑慮。
沙烏地阿拉伯重塑形象
沙烏地阿拉伯的落選對其「2030願景」戰略是一大打擊。該計畫由王儲穆罕默德.賓.薩爾曼主導,目的是在經濟、社會與國際形象上實現全面轉型,將沙烏地從一個依賴石油的封閉國家,轉型為現代化、多元化的國際商業與旅遊樞紐。然而,面對接連的落選,沙烏地國際形象的重塑之路依然充滿荊棘,未來沙烏地阿拉伯必然採取更多實際行動來證明其改善人權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