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訴訟法修法解讀:提高門檻是否將癱瘓憲法法庭?

分享

2024年12月,台灣立法院通過《憲法訴訟法》修正案,新版本的憲訴法將憲法法庭作成違憲宣告的門檻提高至9名大法官同意,並要求參與評議的大法官不得少於10人。此修法被視為對台灣體制的重大調整,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與爭議。支持者認為此舉可提升裁決穩定性,反對者則擔心此舉可能癱瘓憲法法庭,進而削弱憲政功能。本文將分析此次修法的背景、影響,以及可能引發的憲政僵局。

憲法訴訟法修正案重點:提高違憲宣告門檻

此次修法核心在於提高憲法法庭違憲宣告的門檻,重點內容如下:

  1. 參與評議的大法官人數:要求至少10名大法官參與評議。
  2. 違憲宣告的同意門檻:須有至少9名大法官同意才能作出違憲宣告。
  3. 缺額補提名時限:若大法官人數不足15人,總統必須在2個月內補齊。

這些改變旨在確保憲法法庭裁判的穩定性與正當性,但也因此增加了裁決難度。

支持與反對聲音

支持方:提升穩定性,避免輕率裁決

支持者多集中於藍白陣營,認為修法能避免憲法法庭因「少數大法官」的主導而做出重大決策,讓裁決更具代表性與穩定性。例如,國民黨主張,憲法裁判應在廣泛共識基礎上進行,特別是違憲宣告等影響深遠的裁決,須由多數大法官高度共識才具正當性。

反對方:可能癱瘓憲法法庭,削弱憲政救濟

反對者則指出,提高門檻的結果可能使憲法法庭運作困難,甚至陷入癱瘓,並且此舉可能導致無法及時作出裁決,讓人民的憲政救濟途徑受限。此外,若大法官因缺額或其他原因人數不足,無法達到參與與裁決的要求,將使憲法法庭形同虛設。

憲法法庭癱瘓的風險

政治評論員尚毅夫在節目中提出一種可能的憲政僵局:若憲法法庭因高門檻無法正常運作,行政院長可選擇只附議《憲法訴訟法》,並送交總統公布施行,而對其他立法院通過的法律不予附議或送交總統公布,使之按照舊法執行。

在這種情況下,藍白陣營或將失去體制內對行政院長進行制衡的能力,唯一的手段僅剩對行政院長提出不信任案,但此舉代價極高,需解散國會,藍白可能難以承受。

《憲法訴訟法》修正案雖已通過,但其實務影響仍需時間檢驗。藍白陣營與執政黨之間的政治角力,也將在接下來的體制運作中繼續上演。未來,如何避免憲法法庭癱瘓,同時維護憲政秩序與人民救濟權利,將是台灣發展的重要課題。

延伸閱讀
選罷法修正最新解讀:罷免門檻提升對台灣民主體制的影響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解讀:財劃法對中央、地方財源與國防民生預算的影響

推薦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

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