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引人矚目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已正式於立法院完成三讀。多年來地方政府不斷呼籲中央下放更多財源,想要改善基層基礎建設與推動在地發展;此次財劃法修法,不僅增加了地方所能獲得的財務挹注,更預計讓地方整體統籌分配稅款大幅成長。
然而,這個重大轉折同時也伴隨高度爭議:當中央財源的大量釋出,國家的國防預算、民生計畫、健保與社宅等攸關全民生活的經費面臨調整壓力。本文將深入解析新法規範下的分配原則、地方與中央的拉鋸、以及可能對民生、國防與公共建設所帶來的影響,協助讀者一次搞懂「財劃法」修正後的關鍵重點。
為何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引發關注?
台灣的財政收支劃分機制一直是「誰該出多少錢、誰能分配多少資源」的政治角力焦點。原先中央集中大部分稅收,再由中央透過「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回饋地方。過去多年,部分地方政府認為目前的規則「肥中央、瘦地方」,不利在地建設;尤其在國防與大型全國性政策持續吞噬中央預算的情況下,地方的需求似乎難以全面兼顧。
新版財劃法的核心改變
此次修正後,營業稅、所得稅與貨物稅的分配比例大幅改寫。過去地方僅能分配到部分比例,如營業稅的40%、所得稅的10%,如今則調整為營業稅100%、所得稅11%,以及貨物稅10%的分配給地方。此舉預估讓地方一年多拿到超過3700億元的追加資源。
在「水平分配」上,新法也擬訂出多項指標,包括營利事業營業額、財產稅、非稅課收入、自籌財源比例、土地面積與人口指標等,用以決定各縣市間的分配幅度。這些指標意圖追求「全國均衡發展」,但實務上仍存有地域發展不均、人口密度與經濟規模差異導致的「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疑慮。
國防與民生預算面臨壓力
中央大幅釋出財源給地方,並非毫無代價。由於總預算的財源是有限的,當地方分得更大比例的稅收蛋糕,中央可運用的資金必然減少,國防經費、擴大租金補貼、勞保基金撥補、健保挹注、農損基金補貼,以及社會住宅等民生政策,都可能因此面臨緊縮或重新分配的難題。
以國防為例,一旦中央可支配預算壓縮,原本預定的國防建案或國防研發計畫可能遭遇延宕。民生部分,擴大租金補貼與社宅興建專案,有可能因經費縮水,而減緩施行速度。健保財務補助與勞工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加給等福利預算,亦可能受到波及。
地方之間的角力仍未解決
雖然新法旨在讓地方獲得更多財源,不過指標權重的設計仍是各地方政府「暗自較勁」的關鍵。不同縣市的人口密度、地理面積、產業發展情況迥異,即使再度修法,也未必能一次性消弭地方之間的分配爭議。像是高科技產業密集的新竹市,儘管擁有高額營利事業營業額,但指標權重分配如何調整,仍可能使該市得到的統籌分配稅款無法反映其實際負擔。
共識形成與配套措施
面對修法帶來的財政重分配效應,各界普遍呼籲應搭配事權劃分檢討,明確界定中央與地方各自負責的範疇,避免地方「坐領資源」卻不努力改善財政效率,也避免中央政策因此裹足不前。此外,有聲音呼籲應成立專業性「分配委員會」,讓地方政府實質參與分配指標及權重的評估、調整過程,以提高透明度與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