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婚率大跌引人口隱憂:2024 年婚姻登記創歷史新低

分享

2024 年中國新婚登記數字驟降至僅約 610 萬對,與 2023 年的 768 萬對相比,減少幅度超過兩成,創下自 1980 年代有官方統計以來的最低紀錄。

此一驚人的降幅,不但凸顯了中國年輕世代普遍推遲或放棄結婚的趨勢,更進一步反映出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重大隱憂。儘管 2024 年因「龍年傳統」而帶動過一小波嬰兒潮,整體人口仍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同時,離婚人數也持續攀升。多項跡象顯示,中國正在面臨一場結婚率、出生率雙雙探底的人口危機。

就業壓力與高成本,加速中國年輕人推遲婚育

首先,當前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導致不少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往往面臨「難就業、就業不穩」的處境。根據官方統計,2024 年底 16 至 24 歲青年失業率達到近年高點,許多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不僅工資低,而且對未來缺乏安全感。再加上房價、教育與育兒等成本持續高漲,許多年輕世代寧可選擇先觀望,暫時把結婚或生子的計畫擱置下來。

除了經濟面壓力外,一胎化政策在 1980 至 2015 年期間長期執行,間接造成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產生轉變。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家中唯一的女兒接受了更高層次的教育,也在就業市場累積一定資源。然而,在職場歧視和傳統養育負擔仍偏向由女性承擔等不對稱現象下,不少女性對婚姻保持觀望或產生質疑,進一步減少了想要早婚早生的意願。

中國政府鼓勵政策,成效卻不如預期

面對嚴峻的人口走勢,中國政府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接連祭出各種鼓勵結婚與生育的政策。包括補助結婚禮金、推出「相親交友」活動、鼓勵高校開設「戀愛與婚育」相關課程,以及提倡「適齡結婚、適度生育」的宣傳。不少地方政府甚至提供現金獎勵、減免婚姻登記費用,或舉辦大型集體婚禮,企圖營造結婚的正面氛圍。

然而,這些措施在現實面卻難以撼動年輕人的觀念和擔憂。若就短期數字來看,2023 年結婚登記略有反彈,部分原因是民眾期待「龍年生龍子」而趕在 2023 年底前先完成婚姻登記,以便孩子能在 2024 年出生。但這種集中效應難以長久支撐婚育意願,2024 年的結婚登記數再度大幅滑落,顯示基礎趨勢並未獲得真正改變。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離婚數字再度攀升

根據中國官方資料顯示,2024 年超過 260 萬對夫婦完成離婚登記,較前一年小幅上升。即便中國在 2021 年開始推行離婚冷靜期制度,要求夫妻在正式辦理離婚前先經歷 30 天的審慎期,但實際成效有限。有專家質疑,該制度對於解決長期婚姻衝突、經濟壓力等根本問題幫助不大,甚至可能讓真正身處家暴或嚴重衝突的受害者更難脫離不幸婚姻。

同時,整個社會對婚姻的傳統價值觀正逐漸鬆動。伴隨女性教育程度提升、職場地位轉變,越來越多人質疑結婚的必要性與性別分工的默契。在高房價、高育兒成本下,不少情侶寧可維持同居而不登記,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單身更能自由掌握人生。這些轉變都在數據上具體呈現:結婚率下行、離婚率微幅上升,使得中國的人口結構朝著少子化與高齡化越走越深。

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若結婚率長期低迷,出生率進一步下滑,勢必衝擊中國的勞動力供應和社會保障體系。伴隨退休人口預計在未來十年持續激增,勞動力短缺與高齡化會給醫療、養老、教育等各個面向帶來沉重壓力。以韓國為例,近年因結婚率大減,導致國內生育率跌破全球最低;如今,中國面臨的結婚率跌幅甚至比韓國還要更為劇烈,未來恐怕會走上更嚴峻的人口下行軌道。

從官方角度來看,透過政策補貼或宣傳措施,短期內或許能激發一時的「結婚潮」,但如何根本性減輕年輕世代的經濟與養育壓力,才是關鍵所在。如果配套措施無法切實落實,包括房價調控、托育機制完善、職場歧視改善、女性權益保障等方面皆無顯著突破,年輕人對婚姻和生育的猶豫恐怕只會更加深。

推薦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

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