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紛亂的訊息洪流中,《擬仿物與擬像》這本經典著作時常被點名為解讀後現代文化的關鍵。作者尚·布希亞不但是法國重量級哲學家,更被以「後現代主義牧師」之稱而廣受討論。他在作品中提出「擬像」與「模擬」兩大核心概念,直指我們日常所見的媒體訊息、商品消費與虛擬體驗。
今天是2025年3月9日,距離布希亞逝世已經 18 年,然而,他所預言的「超真實」世界,不僅沒有過時,反而變得比以往更加明顯,資訊戰、社交媒體泡沫、AI 生成內容,讓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愈發模糊。究竟什麼是擬像?為何人們寧可選擇留在模擬的世界?讓我們深入剖析這種被稱為後現代、超真實的時代現象。
誰是尚·布希亞?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是法國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專注於社會學、後現代主義與媒體理論。他的學術生涯橫跨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並深受索緒爾、馬克思、尼采與傅柯等思想影響。布希亞最廣為人知的概念是「擬像(simulacra)」與「模擬(simulation)」理論,他認為現代社會已進入一個「超真實(hyperreality)」的階段,意思是我們的世界不再由純粹的現實組成,而是由大量經過媒體、廣告、消費文化與數位技術建構的符號與影像所構成。
尚·布希亞的思想不僅影響哲學與社會學,也深刻影響著媒體、文化研究、政治理論以及當代藝術,甚至成為流行文化,例如電影《駭客任務》的重要靈感來源,原因是這些概念,經常能讓人們反思:我們眼中的世界,究竟是現實,還是僅僅是一場模擬?
後現代社會與「擬像」的崛起
在尚·布希亞的理論裡,消費型社會,除了是人們購買商品的經濟行為,更是符號與意涵的超大型生產工廠。自工業革命以來,商品生產變得極度便利,例如廣告、品牌、流行文化的符號不斷複製再複製。到了後現代時期,這些符號早已不只是單純的複製品,它們逐漸脫離原先所代表的真實對象,成為「擬像」,也就是一種與真實沒有直接連結、卻被群眾廣泛接受為真實的表徵。
比方說,我們熟悉的某位偶像明星,可能無法再簡單用「真人不真人」的角度去理解了,從他/她在廣告裡的完美形象,到社群媒體上精心經營的人設,其實不斷建構的是一個經過修飾、切割與組合的符號。日積月累之下,影像就可能凌駕於真人本身,讓觀眾的認知現實慢慢與真實世界脫節。
「模擬」的力量,當複製品超越了正品
尚·布希亞的「模擬」概念,則進一步說明:在這個依賴大量數位媒介與科技的時代,人們用各種訊號、螢幕、影像、聲音,以及社群平台去理解身邊發生的所有事。一旦我們將這些象徵當作現實本身,就仿佛所有的原始參照,也就是正品早已不再重要,因為世人的目光與討論焦點,往往只繞著那些「看得見的符號」。
就像尚·布希亞在探討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指出:各國民眾多憑媒體畫面和簡化報導來「體驗」戰爭,那些實際在前線發生的真實慘烈場景,反而埋沒在毫無溫度的報告與新聞標題裡。對大多數人而言,媒體轉播的戰爭即是全部。至於那背後的整體現實如何運作?常常被忽略或淡忘。
超真實:我們為什麼喜歡虛假的世界?
尚·布希亞不只分析了媒體與消費社會,他也這樣指出:人們雖然看似被動接受資訊,其實實際上是主動選擇留在這個「模擬」裡。
身處於資訊氾濫的時代,過多的真實細節往往讓人不知所措,沒什麼人想知道複雜的真實、真實也不重要,倒不如是一段段經過優化、剪輯、排演的精美影像,來得更能滿足感官需求或話題效應。
比方說,許多商品廣告明明只是電腦特效呈現,卻能讓觀眾腦海中浮現親臨其境的感受,甚至嚴格一點來說,連這都做不到的話,根本不能算是個合格的現代廣告!所以,當模擬已經滿足了觀眾在情緒和娛樂上的需求,辨別真與假的動機與能力便隨之下降。
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不是充斥著這種現象呢?這,也就是尚·布希亞提出的「超真實」的概念:當模擬出來的世界能取代我們對於真實性的需求,人們逐漸超越了影像中的世界,把它當成真正的世界。
擬像與模擬對當代社會的衝擊
1. 身分與消費
尚·布希亞認為,過去我們可能透過宗教、家庭關係或政治立場來形塑自我定位,但在現今後現代社會裡,商品與品牌成為個人身分的投射:穿什麼鞋、背哪個包、手機是一顆鏡頭、兩顆鏡頭還是三顆鏡頭,都可能被他人理解成某種社會符號。
消費行為不只是購買物品,而更是「購買一份意義」,用來表達自我或嶄露品味。然而,這些「意義」多半是由廣告與公關包裝後,呈現出的片段形象。
2. 政治與大眾輿論
尚·布希亞指出,當選舉活動依賴媒體行銷與網路流量,現場與新聞片段更可能只強調聲量或播報標題。在「議題先行、內容靠邊」的型態下,政策真實內涵往往被媒體化的符號,如口號或標語給取代,形成新的社會現實。
以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為例,候選人的辯論表現常被濃縮為幾個金句在媒體上傳播,而非完整的政策討論。「讓美國再次偉大 (MAGA) 」這樣的口號,已成為一種超越具體政策內容的政治符號,許多選民可能對其背後的具體政策方向知之甚少,卻因口號所喚起的情感認同而投票。同樣,政治人物的簡短社群貼文往往比詳盡的政策白皮書獲得更多關注,形成布希亞所說的符號消費現象。
3. 真假資訊的模糊
隨著社群平台開放每個人成為訊息散播者,訊息源與真實性正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甚至所謂權威媒體,有時候可能也是假新聞本身。
當這些假新聞、陰謀論或立場剪輯的影片在網路世界快速擴散,人們常憑個人傾向挑選想相信的媒體敘事,進一步深陷在自己偏好的超真實泡泡裡,已不再在意背後所謂的原始證據為何。
尚·布希亞有提供什麼解法嗎?
尚·布希亞的批判並非命令大眾放棄所有媒體或高喊返璞歸真,而是透過擬像與模擬指出:若不去意識到我們生活在多層複製、影像與符號的世界裡,就很容易被淹沒在資訊假象中,放棄了反思能力。真正的關鍵在於保持警覺並進行多方比對,尤其在獲取新聞時,不僅要理解影像與論述的來源,也要反思其背後可能隱含哪些人事物的利益或價值觀。
同時,在消費端,我們可以嘗試緩一緩、想一想:這個被網紅或廣告大力推銷的商品,真的如宣傳說的那麼好嗎?還是只是被一連串巧妙建構的流行符號影響?我們是不是只是買一個感覺?面對政治議題,也不妨多尋找原始報導、查閱官方文件,再綜合評論節目與專家分析,而非被片面的口號帶著走。
尚·布希亞的批判是否過於悲觀?其他解讀的可能性
然而,尚·布希亞的觀點並非沒有爭議或局限。他對真實的絕對質疑,以及對媒體、消費文化的尖銳批判,有時被批評為過於悲觀或宿命論式的觀點。
部分學者認為,布希亞忽視了人在媒體環境中仍可能具有的主體性與抵抗力,將大眾簡化成純粹被動接受符號的消費者,可能未充分反映人類行為的多元性。此外,真實與虛假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並非截然二分,而是存在動態的互動與融合。因此,當我們試圖透過布希亞的理論去理解當前的社會現象時,也必須同時保持批判與反思的空間,避免陷入另一種絕對的二元論之中。
在真實與幻象之間找自己
「擬仿物與擬像」一書雖出版於1980年代初,卻深具先見,彷彿為今日的社群網路時代預作注解。當各種媒體、平台和演算法不斷輸出影像與內容,人們更需要意識到:我們所見識到的世界,也許只是一個為了吸睛或滿足特定期待而產生的複製品。
在尚·布希亞的理論中,超真實或許是無法迴避的集體處境,但只要我們願意帶著批判思維去檢視每一則資訊,就能減少被模擬世界牽著鼻子走的危險。或許,我們也就能在幻象盛行的時代,找到與真實共存的獨特自己。
- Baudrillard, J. (1981).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 《擬像與模擬》
- Baudrillard, J. (1970).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 《消費社會》
- Baudrillard, J. (1976).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 《象徵交換與死亡》
- Baudrillard, J. (1991). 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 / 《波灣戰爭不曾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