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於 3 月 11 日舉行的議會選舉結果正式出爐,強調溫和漸進獨立路線的中心右派政黨民主黨以近三成得票率力壓原本的執政聯盟,成功一舉翻盤。該黨領袖 Jens-Frederik Nielsen 曾在先前公開表態,強硬回絕美國總統川普買下格陵蘭的想法,直言「我們並不賣島」。但由於川普近期再度表明「無論如何都要拿下格陵蘭」,使外界高度關注選後新政府的組閣與其如何處理對美、對丹麥以及格陵蘭自身獨立的複雜關係。
2025 格陵蘭大選溫和派勝出
根據官方統計,民主黨本次得票約 29.9%,而極力主張即刻脫丹的民族主義政黨方向黨則拿下約 24.5%,成為第二大黨;原先同屬執政聯盟的左翼政黨因紐特人共同體和前進黨合計僅獲得約三成多選票,與前次合計超過六成的壓倒性優勢相比,明顯失利。
儘管五大主要政黨都支持終究走向獨立,但在「應該怎麼走、走多快」上分歧甚深:方向黨主張盡速脫離丹麥,而民主黨則強調,格陵蘭目前仍須仰賴丹麥提供的年度經濟補助,不能冒然切斷資金來源,應更務實地發展本地產業,提升就業、教育與醫療福利,待條件成熟後再討論獨立事宜。對此,方向黨則痛批拖得越久,外部干涉就越多,兩黨在組閣談判中的合作與否,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川普購島爭議持續,北極地緣政治角力升溫
川普多次高調拋出美國應該買下格陵蘭的論點,甚至在國會演說和此次大選過後皆強調會得到它的,引起格陵蘭內部普遍反感。民主黨領袖 Jens-Frederik Nielsen更以「我們不是美國人,也不想永遠當丹麥人」回應川普言論,強調必須在保有本土文化與語言特色的前提下,逐步走向真正的格陵蘭人自治。
除此之外,俄羅斯與中國等國也積極經營北極地區,使格陵蘭成為國際地緣政治角力的重要舞台。由於格陵蘭蘊藏豐富稀土與礦產,加上全球暖化加速冰層融化,北極航道與資源開發潛力日益凸顯,美、俄、中等大國皆不願在此戰略據點上缺席。
格陵蘭的漸進式獨立能否走出新路?
格陵蘭自 1953 年起成為丹麥領土,1979 年成立首個地方議會後獲得部分自治權,但外交、國防與貨幣政策仍實質由丹麥掌控。2009 年通過公投取得宣告獨立的法理可能後,卻因擔心經濟自給不足而至今未正式脫離丹麥。
此次政黨輪替顯示部分選民渴望改變,並對以往執政聯盟在內政與產業發展上的作為產生質疑。民主黨以穩健成長、先求自立再求獨立的路線勝出,接下來如何與其他政黨協商組閣,將決定未來四年格陵蘭與丹麥之間的互動模式。
調查觀點:格陵蘭人的期待與不安
我們於選後在X和Instagram平台上與居住於都努克,有參與本次大選的4位民眾分別進行了簡單的採訪問答,一位 25 歲的銀行職員 Jakob 表示:「我是支持溫和獨立派的,因為必須先強化基礎建設,之後再談獨立才不會讓社會動盪加劇,這是毫無疑問的。」29 歲家庭主婦 Malina 則對此次選舉表示擔憂:「我們與丹麥綁得那麼深,若切斷我們的經濟援助,醫療和教育品質恐怕會直線下滑。」儘管對獨立與國家策略各持不同見解,但受訪者皆一致反對川普的購島論,不希望格陵蘭被視為「待售的資產」。
綜觀全局,此次格陵蘭大選民主黨成功翻盤,顯示選民在追求穩健改革與提升本地就業福利的同時,也在尋找與丹麥逐步脫鉤,甚至獨立的平衡點。面對川普對北極地區濃厚的興趣,新政府如何兼顧經濟利益、發展自主產業並維護本土文化價值,將成為格陵蘭下一階段最重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