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好奇號探測器近期在火星「蓋爾撞擊坑」附近的「黃刀灣」泥岩中,檢測到由10到12個碳原子組成的長鏈烷烴有機分子。這些有機化合物不僅數量驚人,更是首次在火星上發現如此長鏈的碳氫化合物,這代表火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再度升高!
科學團隊指出,這些分子可能來自脂肪酸的分解殘留,無論其起源是否涉及生物活動,都證明了火星地表能保存複雜有機物,並大幅提升人類追尋遠古火星生命足跡的機會。
好奇號在黃刀灣發現火星生命分子
好奇號自2012年登陸火星以來,持續在蓋爾撞擊坑內進行移動探測,從地表拍攝到核心鑽孔取樣,累積大量火星地質與化學證據。這次研究團隊針對「昆布蘭」鑽孔樣本進行重新加熱與光譜分析,意外偵測到長達10、11、12個碳原子的碳氫化合物,分別稱為decane、undecane與dodecane。
先前雖然也曾在火星樣本中發現有機分子,但大多是碳鏈較短的芳香族化合物;此次出現的長鏈直鏈烷烴,顯示火星上的有機化學演化程度可能比想像中更複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分子很可能源自脂肪酸的斷裂殘留。脂肪酸是地球上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當然也能透過非生物的地質、化學反應產生。但在火星看似嚴苛的輻射與氧化環境下,能夠長期留存如此脆弱的直鏈有機物,證實火星表面泥岩具有優良的保存條件,為未來繼續發掘更大型有機分子,甚至搜尋火星古代生命化石奠定良好基礎。
火星黃刀灣古湖床有線索

地質證據顯示,黃刀灣曾是一處湖床,具備地表水、黏土礦物、硫化物以及硝酸鹽等多種要素,正好提供了生命起源所需的溫暖與潮濕環境。研究團隊也發現此地含有甲烷與其他含氮、含碳的化合物,使得科學家越發肯定,火星上若曾經誕生生命,這些遠古湖床地區極可能就是要找的關鍵地點。
正因為黃刀灣的岩石富含黏土與硫化物,才能幫助長鏈有機化合物免於完全分解,被保存在風化層下數十億年之久。這讓更多人期待,如果火星上的生命真的曾經出現,那麼在類似環境或更深層地底之處,或許還能尋獲更新穎的「生物信號」,例如僅透過生物作用才能形成的有機大分子。
火星樣本回收地球實驗室
科學家強調,儘管現有探測儀器能提供相當程度的化學分析,真正要釐清這些長鏈分子究竟是純地質反應生成,還是過去生命活動遺跡,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將樣本帶回地球,在先進實驗室中做進一步測試。因此,NASA未來的火星樣本回收計畫,被視為解開火星生命之謎的「關鍵一哩路」。
若能在進階探測或樣本回收分析中進一步鎖定真正與生命有關的分子,將對科學史與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想像帶來顛覆性突破。
延伸閱讀
火星上的水去哪了?NASA揭開火星宜居環境的轉變關鍵
NASA發布史上最清楚的火星照片,公開神秘藍色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