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推動的一項《歐盟人工智慧法案》(EU AI Act ,簡稱AI協議)引發了科技巨頭之間的矛盾,而蘋果與Meta更是成為這次風波的焦點。
歐盟的AI協議是什麼?
這份由歐盟提出的AI協議,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承諾文件,它實際上是在推動企業及早遵守歐盟的AI監管法規。根據協議條款,各大企業需制定專門的AI治理策略,辨識旗下可能被歸類為高風險的AI系統,並提升員工對AI的認識和技術能力,以確保發展符合道德標準。這樣的策略顯然帶有「軟實力」監管的意圖,試圖在法律生效之前建立更完善的監管模式。在科技巨頭之中,大多數企業如Google、Amazon、Microsoft等均選擇加入,表示願意配合。然而,蘋果與Meta卻拒絕簽署。
Meta、Spotify聯合發聲:歐盟監管過於嚴苛
Meta與蘋果的「聯手」拒簽,並非毫無徵兆。日前,Meta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Spotify執行長丹尼爾·艾克(Daniel Ek)及Klarna執行長塞巴斯蒂安·希米亞特科夫斯基(Sebastian Siemiatkowski)便聯名向歐盟提交公開信,呼籲歐盟能提供更具透明性和一致性的AI發展法規。
這封公開信指出,歐洲的法規環境目前已嚴重限制了AI技術的發展,他們認為,分散且不穩定的監管決策,不僅削弱了歐洲在全球AI競爭中的地位,還可能導致技術研發與商業價值的流失。
「歐盟應該重新強化統一的監管原則,如同《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一樣,讓創新能在這片市場上自由發展,而不是被監管標準限制住。」公開信中強烈呼籲歐盟重新審視目前的監管方向。
APP 和 Meta 拒簽AI協議的原因是什麼?
蘋果與Meta在AI協議上的一致立場,不禁讓人懷疑這兩家企業的真正意圖。從表面上看,兩者在AI監管上的分歧不多,但深層原因卻可能大不相同。
對蘋果來說,其一貫以「用戶隱私保護」作為品牌核心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過早承諾遵守一個仍在制定過程中的法規,可能會牽動其在用戶數據處理上的自主權。若簽署協議,蘋果可能被迫提前對其AI技術進行調整,而這可能會影響其在iPhone等產品上的技術布局,導致蘋果在歐洲的銷售策略產生連鎖效應。
另一方面,Meta作為社群媒體巨頭,長期因隱私和數據使用問題飽受爭議。拒絕簽署協議或許是為了避免引火上身,過早暴露自己在AI發展上的弱點,尤其是涉及數據標註和模型透明度等敏感話題。Meta或許更傾向於直接面對歐盟的正式法規,而非通過自願性協議來展現其承諾。
歐盟會加強監管還是放寬規範?
面對蘋果和Meta的公開拒絕,歐盟未來的監管政策無疑陷入兩難。一方面,像Google、Microsoft和其他企業的積極響應,顯示出主流科技公司願意配合。然而,若兩大科技巨頭最終拒絕配合,歐盟可能被迫採取更嚴格的法律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人工智慧法案》預計在未來數年內逐步實施,屆時所有企業無論是否簽署協議,都必須遵守該法案的各項條款。
一旦法規正式上線,違規企業最高將面臨全球年營收7%的巨額罰款,這樣的處罰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