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自 2023 年推出 GPT-4 以來,外界一直好奇下一代 GPT-5 何時登場。兩年過去,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近期頻頻在社群上透露「GPT 4.5 與 GPT 5 將在數週或數月內推出」的消息,讓許多人對這兩款新模型抱持高度期待。
然而,真正受到矚目的,並不僅是 GPT 5 的上市時間,而是這家公司背後更深層的策略大轉向:OpenAI 正逐漸擺脫不斷加大模型規模的舊思路,轉而專注在多步推理等方法,讓整個 AI 產業都跟著高度戒備、密切觀察。
GPT 4.5 的上線日期?
在正式跨入 GPT-5 的世代之前,OpenAI 準備先推出 GPT 4.5,內部代號Orion,被形容為最後一個不採用多步推理的 GPT 系列模型。若一切進度順利,GPT 4.5 可能在數週內亮相,也有傳聞指稱最快下週就會在 Microsoft 等合作夥伴的雲端伺服器上開始運行。
GPT 4.5 和 GPT-5
而真正的重頭戲是計畫在 GPT 4.5 之後推出的 GPT-5。據 Altman 透露,GPT 5 不再只是一昧增加參數或堆疊訓練資料,而是整合了多步推理方法,使模型能有更類似人類「深度思考」的過程。早先業界就常以「系統一(System 1)」及「系統二(System 2)」來類比人類思維:
- 系統一:快速、直覺式的反應,就像 GPT 4o 這類大規模語言模型擅長瞬間給出答案;
- 系統二:較慢、需多步驟推理,強調邏輯與思考流程,現階段多在多步推理模型上實現。
如果 GPT 5 能同時支援這兩種思考模式,將可在語言撰寫、邏輯推理、程式寫作等範疇取得更穩定與高品質的輸出,特別能在複雜演算或事實查核上帶來突破。
AGI 是否就在眼前?業界看法分歧
OpenAI 自創立以來,便以實現「AGI(通用人工智慧)」為終極目標。近期,Sam Altman 也在不同場合暗示,GPT-5 甚至 GPT-6 可能是「逼近 AGI」的程度。不過,AI 領域內外對此依然相當分歧:
- 支持者:類似多步推理的技術,使 AI 更有「思考」痕跡與方法,有朝一日可成為通用型智能;
- 懷疑者:如專攻認知科學的 Gary Marcus 及 Meta 的 Yann LeCun則認為,基於 Transformer 架構的生成式語言模型,仍存在無法避免的「幻覺」與事實辨識問題,更遑論在複雜的物理推理或長期記憶方面追上人腦的靈活度。
因此,GPT-5 雖可能在程式撰寫、邏輯運算等方向帶來明顯進步,但想要徹底消除「不明原因」的錯誤或資訊虛構,目前仍是 AI 領域普遍面臨的挑戰。
而除了技術方法的轉變,OpenAI 也正重新評估全球資料中心的可行性。過去,Sam Altman 領軍的團隊曾大力宣傳預算高達 5000 億美元的「Stargate」計畫,要打造可同時運行數百萬個 GPU 的超大型雲端中心,目標是全力支援更大的訓練需求。
然而,面對數據來源枯竭、網路傳輸瓶頸,以及電力成本逐漸飆升的現實,OpenAI 開始意識到一味擴增模型規模,投下驚人算力,未必能持續帶來顯著的性能提升。而這也是為什麼 Altman 多次表示,Chatgpt 4.5和5 將會用一種突破性的方式為世界帶來變革。
AI領域競爭現況
中國的 DeepSeek 在今年初以更低成本的模型訓練,在某些效能指標上並駕齊驅甚至稍有超越。同時,Elon Musk 主導的 xAI 、Anthropic 等對手也持續研發自己的大型模型或多步推理方案,讓「誰能最先推出真正兼具規模與高效推理」的產品,成為新一輪 AI 大戰的關鍵。
延伸閱讀
馬斯克開告申請禁止令!阻止OpenAI全面營利化
OpenAI 的 GPT-4.5 好用嗎?新模型引發討論,性能與成本成焦點
Grok 3 AI是什麼?馬斯克推出新人工智慧,聲稱超越 ChatGPT 與 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