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最新報告,2024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超出預期,年增率達到0.23英吋(約0.59公分),遠高於預測的0.17英吋(約0.43公分)。這波上升主要由海洋暖化引發的熱膨脹以及陸地冰川融水推動,而2024年恰好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讓問題更加顯著。對於四面環海的台灣來說,這份報告敲響警鐘,沿海地區的未來值得密切關注。
NASA 海平面上升報告:為什麼上升如此迅速?
海平面上升的兩大元凶,一是海洋吸收熱量後膨脹,二是冰川和冰原融化注入海洋。在過去幾年,冰川融水一直是主因,貢獻了約三分之二的上升幅度,熱膨脹則佔三分之一。然而,2024年的情況卻出現反轉,熱膨脹成為主角,佔據三分之二的份額。這與去年全球氣溫創下新高密切相關,海洋吸收了人類活動產生超過九成的熱量,導致海水體積擴張。

NASA研究顯示,自1993年衛星監測開始,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已翻倍,從年均0.08英吋增至0.18英吋,30年來累計上升約10公分。這股趨勢不僅沒停下腳步,反而越來越快。
並且熱膨脹的背後,還有更複雜的機制。海洋通常依溫度與密度分層,暖水浮在較冷、較重的深層水之上,熱量傳遞到深海的過程極慢。但像聖嬰現象這樣的大規模洋流移動,或南極洋的強大水流,會攪亂這些分層,讓表層熱水更容易下沉,進一步加劇熱膨脹效應。2024年的異常暖化,正是這些因素交織的結果。
海平面上升 台灣面臨的挑戰
對台灣這樣的海島國家來說,海平面上升不是遠在天邊的國際新聞,而是切身相關的危機。台灣本島海岸線約長1,200多公里,許多經濟重鎮如台北、基隆、高雄都位於沿海低地。根據NASA數據,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將加劇高潮洪水與海岸侵蝕風險,這將對基礎設施、農漁業甚至居民生活構成威脅。試想,若未來幾十年海平面再上升數十公分,基隆港的貨運吞吐量、台南的魚葉養殖,甚至墾丁的觀光業,都可能受到直接衝擊。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不僅是短期的天氣異常,而是長期趨勢的一部分。自1880年以來,全球海平面已上升約20至23公分,而近30年的10公分增幅幾乎佔了一半。專家警告,若不採取行動,這種加速上升將成為新常態,對台灣這樣地勢脆弱的島嶼來說,後果不堪設想,若繼續目前的路徑,後代將面對的,可能不只是幾公分的海水,而是幾英呎的淹沒。
「每年情況都有些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海洋持續上升,而且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NASA 的海平面研究員 Josh Willis 在新聞稿中表示。
或許台灣必須從在地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應對。例如:台灣的海岸防護措施是否足夠?都市規劃有沒有考慮到海平面上升的長期影響?因為氣候變遷沒有國界,台灣若不主動出擊,未來恐怕付出的代價只會更高。